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因预设而科学 因生成而精彩

作者:赵小丽

生争论下去,这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若紧急叫停学生的争论,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文章主题的把握。我临时调整教学进程,将本堂课还剩的近30分钟用于学生争辩,正反两方对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大辩论,在乱而有序的辩论活动中,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提高,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深刻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得到了培养。
  4、区分良莠,为生成正确导航。
  新课程主张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的不同呈现出多样性。面对同一个问题,他们会提取各自不同的已有经验,因而课堂上的生成是五彩纷呈的,就笔者的经验,课堂生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价值、有创新的生成,它是顺着文本而生成的,还有一种是偏离文本、偏离目标的生成。对于第一种生成,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顺势引导,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形成课堂教学的亮点。比如笔者在上《那树》时,在最后联系实际谈阅读感受时,有学生提到了本校的一棵黄杨树,也是有着100多年树龄的古树,学校几经改造但这棵古树依然苍翠,并成了校园的一大景点,体现了人类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这位学生的回答出乎笔者的意料,却是回答此问题的最佳答案,他关注到了身边的环境,并且也理解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对文本做了最完美的诠释,笔者当堂给予那位学生高度的评价,并且评他为一周课堂之星,在另外一个班级上课时也采纳了该学生的意见,使得这一生成大放光彩。而对于第二种生成,教师不能因为怕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积极性就含糊其辞,不予纠正,而应该运用教学智慧加以正确引导。同样《那树》一节课上,一位学生在理解文章主题时,认为作者写作此文是同情那些热心帮助别人的人,批评那些忘恩负义的人。这样的回答显然是没有从全文人手,断章取义了。笔者没有马上说不对,而是看到其他同学都在摇头,就请一位能说会道的同学指出该学生的片面性并请帮其纠正。这样既纠正了她的错误,也不伤害她的积极性。而笔者在听课时发现一位老师在上《皇帝的新装》时,请学生评价那个说真话的小孩,一个学生评价说那个小孩是“白痴”,这个生成的答案明显背离文本主旨,背离正确的价值取向,可惜这位教师却不加分析地给予肯定。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有悖教学的科学性的,其实那位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指出该学生的错误认识,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区分良莠生成,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正确的航道。
  以上就是本人对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让我们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使得我们的课堂因预设而科学,因生成而精彩。
  赵小丽,教师,现居江苏无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