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注重情境生成 构建活力课堂

作者:戴伍梅




  我国六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告诉我们,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中,含英咀华,探寻作者情感的脉搏,方能领悟作家的情思、作品的精髓所在,而要做到这一步,我们就必须注重课堂情境的生成。我觉得关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师生关系和谐化要想创设舒适宜人的教学情境,必须要有先进的理念,首先必须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孔子可以说是倡导教学情境化、师生关系和谐化的代表、典范。翻开他的《论语·先进》,看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的教学方法就凸显出情景化的教学理念。在瑟音声中,我们看到师者与弟子促膝谈心,各抒己见,感受到的是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孔子的教学,“整堂课听不到教师的侃侃而谈,呈现的是学生倾述、辩论、质疑的学习场面。……听不到教师对学生的呵斥,甚至看不见教师对学生不同见解的修正。学生在教师善意的微笑中,鼓励的目光里展示自我,放飞灵动的思想。……可贵的是教师不是通过告知来完成教学任务,而是通过前三人在学习情境中的不断受到肯定、激励、鼓舞而唤醒曾皙蕴藏于内心的积极情感。于是教学内容自然生成,教师仅用一句“我赞同点的想法”,既褒奖了曾点,又引发其他学生的思想火花……”
  教学内容情境化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教过萧乾的《枣核》、余光中的《乡愁》之后再结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诗作,并联系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中“啊,故乡,生我养我的故乡,为了你的明天更加美好,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的歌词,以及日本歌曲《北国之春》“故乡啊,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的歌词,探讨古今中外眷念故乡的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所赋予乡愁的内涵,表达方式上的直露或含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乃至心境、文化修养、阅历、性格甚至气候、地形与乡愁的关系。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朱自清的《背景》、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以及舒乙的《回忆我的父亲》、郑振铎的《我的母亲》等文章,研究父子爱、母子情的特点。还可以通过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研究送别诗。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之中走进作品内容,体验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情境化 在教学手段上老师要借助切实有效的方法,创设真实的情境。一位老师在上《天净沙·秋思》一课时,为了快速让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饱含感情地问道:“同学们想想看。一提到秋,我们眼前会呈现什么景色?”同学们争相回答:金黄的稻田,枯黄的落叶,满地的残花,凄冷的风雨……正当学生浮想联翩时,他又让学生用诗句来表达此情此景中文人墨客的思想情绪。“早禾黄错落,晚稻绿扶疏”、“开尽菊花秋色老,落残桐叶夜雨寒”、“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坡上寒烟翠”等等。这时我又顺势问道:“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呢?”未读课文,导语中的景色已诱发了学生的主观情思,不知不觉中学生已融入秋天“萧瑟悲凉”的氛围中。为了渲染《天净沙·秋思》悲凉的气氛,老师找来名为《秋梦》的音乐磁带,上课时,伴随着低沉的乐曲,老师朗读的声音时而舒缓沉厚,时而委婉深沉,不知不觉学生已融入了氛围中,轻声低吟,仿佛和远方飘泊的游子一道在萧瑟荒凉的悲秋中长途跋涉,魂归故里。在赏析过程中,老师还让学生闭上眼睛,进入想象状态,启发学生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然而按小组用不同的图画勾勒“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四幅图画,再染上色彩,要求选取能衬托作者心情的色彩。当一幅幅秋郊黄昏图栩栩如生见于笔端、跃然纸上时,学生仿佛与作者一同饱尝了深秋时节游子思故里的情怀,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学生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另外,当然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提供了大量与语文相关的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资料,恰当运用可缓解过去阅读教学的单调性。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例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冷的照着人间,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超然物外的才情与达观的个性,展现无遗。法国作家雨果认为:“开启人类智慧的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字,一是数字,一是音符。”音乐是抽象性艺术,学生欣赏时能产生一系列的记忆、观察、分析和判断等心智活动。所以音乐配合图片,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一个被胡仔赞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发”的意境,也就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可见,只要注重语文教学的情境化,就能真正创设和谐融洽的“活力课堂”,使课堂、学生、教师都“活”起来,师生双方在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真实情境”里尽情地吸纳知识的“营养”,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戴伍梅,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