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论《草房子》的诗意美

作者:李 慧




  海德格尔曾提出“人,当诗意的栖居”。但当今社会,红尘滚滚,喧嚣复杂。人们奔走于名利场,行色匆匆,浮躁不安。大部分作家都关注人们的世俗生活,浓墨重彩勾画人们七情六欲,书写油盐酱醋的日常生活,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章实在不多。
  文学要来自生活,也要超越生活,用诗意美感动众生,是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特点。他的小说文质兼美,具有浓郁的诗意,丰厚的文化内涵,强烈的时代气息。他的小说让阅读的人心中始终流淌着一股暖流。诗意美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能以诗意美感动学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效果。
  下面,我们来分析曹文轩《草房子》的诗意美。
  
  一、小说画面的诗意
  
  《草房子》的语言优雅、朴实、自然。它描绘的画面恬淡优美,动人心弦。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节奏分明。《草房子》从秋天的白云悠悠,枯叶飘飞写到冬天的北风凛冽,冰天雪地;从春天的万物复苏、绿草如茵,写到夏天的月色朦胧、荷花飘香,每个季节都写得如诗如画。
  日月星辰,从早到晚,各有变化。《草房子》中把每一天细微的变化也描绘得淋漓尽致。从夏日早晨的凉风习习,绿意盎然到白天的热浪滚滚,“芦苇叶翻卷”到黄昏的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到夜晚树影婆娑、蟋蟀歌唱,每一个时刻的特点都准确无误。
  试以下列文字为例,做一个具体的分析。
  “这天下午,桑桑正和细马在田野上放羊,看到蒋一轮陪着妻子,来到了校园外的田野上。太阳暖融融的,满地的紫云英,正蓬蓬勃勃地生长,在大地上堆起厚厚的绒绒的绿色。其间,开放着的一串串淡紫色的小花,正向四下里散发着甜丝丝的气味,引起许多蜜蜂在田野上嗡嗡欢叫。”
  这是一幅美丽的春日田野图。
  我们看到了牧羊的孩子,晒太阳的夫妻。淡紫色的小花,绒绒的绿叶,歌舞的蜜蜂;听到了蜜蜂嗡嗡欢叫的声音;闻到了甜丝丝的气味;感受到了暖融融的阳光。作者巧妙地把视觉、听觉、嗅觉、感觉融为一体,使我们身临其境,如置画中。这幅充满诗意的画让不熟悉田园风光的人向往、渴盼它,使曾经见过此景的人思念、陶醉其中,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鼻而来,画面流淌的诗意让我们感动,让人情不自禁想回归自然。 再如这一句,“悠长的笛音,像光滑的绸子一样,还在春天的田野上飘拂……”这个句子使用了通感,视觉与听觉的巧妙互换,仿佛使我们听见了悠长的笛声。看见了春日的原野,感受到了春天的味道。
  曹文轩的小说处处是如此经典的描写。曹文轩的小说语言质朴、自然,不饰雕饰,但技巧浑然天成,耐人寻味。
  他常常把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觉综合运用,从形体、颜色、光影、味道等的变化,细致入微地描摹自然,他描述的景致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他习惯用大量生动、形象又极为新奇的比喻来描绘人们不熟悉的生活,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
  他还擅长用白描手法描写自然,勾勒出一幅幅淡雅疏朗的水墨画,使人感到宁静、和谐的美,并体现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使人们渴盼回归自然。
  而这些,正是如今很多沉溺于网络的快餐文化,缺乏诗意的孩子所需要体会、感受的。
  
  二、小说人性的诗意
  
  曹文轩的小说最关注的母题是“成长”。他喜欢写孩子的成长经历,在孩子成长历程中,会面对艰难曲折,也会面对丑恶的人性,但他总能淡化生活中无序,丑恶的一面,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人性世界。
  《草房子》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小学,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学。小说共九章,主要写了四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小说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它用平淡、从容的语调娓娓道来生活中事情。秃鹤因为秃头被孩子们嘲笑,内心自卑而敏感;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中途辍学,还要承担赡养父母的重责;纸月由于生世不明,受人欺负,显得柔弱,瘦小;主人公桑桑得了绝症,面对疾病与死亡的危险。
  四个孩子生活在油麻地的小学。在这所学校里,有执着的校长,认真的老师,朴实的家长,淳朴的乡民。他们营造了一个温情与爱的人性世界,他们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成长,如何面对苦难。
  生活在油麻地的人们遵循的是一种美好的传统道德原则,体现的是自然、纯真的人性。校长桑乔执着认真,有才气又略微带点迂腐与固执。老师蒋一轮潇洒迷人,才华横溢,以自己的才情影响学生。秦大奶奶看似固执、不通情理,但其实慈祥、善良……
  这里也有纷争矛盾,这里也有生离死别,这里有人世间会出现的问题,但所有这些,都在人们的宽容与淡泊中化解了。它告诉我们,直面生活,但超越生活,这才是充满诗意的人生。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淳朴。人与自然关系也要和谐。四个孩子学会了这一切。他们的成长都面临艰难、曲折。但他们学会了淡化、直面生活中的艰难,学会用坚强、宽容、豁达去面对一切。
  学曹文轩的作品,会让学生明白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与矛盾。如何坚强、宽容、理解、友爱。
  
  三、小说文化的诗意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曹文轩作品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固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对世界的看法既有道家的超脱与自然,又有儒家的人世与执着,两种文化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提倡战胜世俗利欲、战胜死亡恐惧,超越自我,超越生死的诗意的生活方式。这种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学中源远流长。从嵇康到陶渊明,从王维到苏东坡,他们诗文中倡导的都是诗意生活方式的文化精神。
  曹文轩的小说也充分体现了道家的这种文化精神。《草房子》中,老师温幼菊是这种生活方式的代表。温幼菊会唱歌,唱得柔和而悠远;会拉胡琴,拉得动人心弦;会上课,上得行云流水;会褒药,她的房间总飘逸着发苦的药香。她自幼丧失父母,十二岁时得了重病,终生吃药。她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奶奶告诉她的“别怕!”面对困难,别怕!面对疾病,别怕!面对死亡,别怕!这是对人生的一种超脱,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他给了桑桑无穷的、神秘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支撑了重病的桑桑,使他超越病魔,战胜病魔,得到解脱。
  但《草房子》宣扬的并不仅仅是道家观念,它还宣传了儒家的积极入世,执着进取的文化精神。
  校长桑乔是其中的代表。桑乔出生卑微,从小是个猎人,还有口吃的毛病。他从内心厌恶打猎,喜欢读书识字,后来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师,乃至校长。桑乔很在乎荣誉,做任何事情都积极进取,从不言败。工作中,他极为出色,是个有名的校;生活中是个严厉但充满爱心的父亲。桑桑得病后,桑乔一次又一次带着儿子求医,从不气馁,正是他的执着使他找到神医,治好了桑桑的病。
  无论温幼菊还是桑乔,都是作者喜欢的人物。《草房子》中,既体现了道家超脱、自然的生活态度,又体现了儒家积极人世的生活方式。对名利的淡泊,对生死的从容,对亲人的深情,对生活的豁达,小说把这两种文化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两种文化的巧妙结合熔铸成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诗意的文化,学生读《草房子》,会为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态度感染乃至感动。无形中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
  我们可以把《草房子》作为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课后阅读并讨论。其中,重点阅读第九章《药寮》。这章篇幅不是很长,主要写桑桑得病后生活的变化。这一章很完美得体现了曹文轩的诗意。两种文化精神的和谐统一,充满人性的诗意世界,明亮、动人的环境描写,都能打动人心,让人在浓浓的温情、古典的世界里陶醉感动。
  我大声呼吁,把曹文轩的诗意带入课堂。
  李慧,广东深圳市电子技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