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师说》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辨析
作者:周友炳
一、关于文题中的“师”
在《师说》中,包括文题在内,“师”出现的频率很高,共出现26次。这里主要讨论文题中的“师”的含义,可以说对此的理解是没有异议的,即作动词活用,是“跟从老师”学习之意。这里提及了“老师”这个概念,那么这儿的“老师”究竟有着怎样的外延和内涵?先让我们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句,课本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苏教版必修一)。对这一句,很多专家学者们把之当成是韩愈为老师制定的职责所在。这样就容易导致人们对“老师”概念理解的错误,认为“师”就是指如今天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老师,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准确的,在此提出以下理由:第一,从“从师”的对象看,有童子,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也有圣人,他们所从的师并非都是专职老师。第二,从“从师”的目的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里的“惑”应该是人一生中各种各样的疑惑,包括学习、工作、思想和生活等诸方面,只要是能帮别人解除这些疑惑的,都是老师,不一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专职老师。第三,从“从师”的作用看。一字之师也是师。孔子是圣人,学识渊博,仍然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哪能说这几人是孔子的专职老师呢?所以,我认为文题中的“师”的概念外延应比专职老师更大。内涵上指的是凡能帮助别人解除疑惑的都是“师”。
二、关于“学者”
开头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课本中注释为“求学的人”(苏教版必修一)。这种解释还是源于人们对“师”的理解的局限性,似乎只有专门求学的人才可以从师学习,有自己的老师。上文我说到对“师”的理解的外延要放大,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从师学习,当然也包括那些饱学之士,所以,这里的“学者”仍然应解释为学问渊博修养高的人(古本《辞源》对学者有这样的解释:“指宿学通儒而言也”)。实际上,从论证的效果看,把学者解释成饱学之士,是更加有说服力的,原因在于全文是针对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而发论的,而绝不是仅仅针对初学者读书学习而言的,在古代饱学之士尚且要从师学习。更何况一般的士大夫呢。这样的理解显然和全文的论证目的更加一致,也更能体现论证的力度。
三、关于“传道受业解惑”中的“解惑”
对于“传道受业解惑”,一般人认为,“传道”是指义理方面,“受业”是指学业方面,那么“解惑”当然是指学业方面的,教材上注释为“解释疑难问题”也是这个道理。也因此有不少人把“传道受业解惑”看作是韩愈为老师确定的职责,这就不但混淆了当时作者要严格区分的“学者之师”与“童子之师”界限,也把“学者之师”的“解其惑”与“童子之师”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混为一谈了。其实,从全文来看,韩愈真正要推崇的是“学者之师”,所以,文中“解惑”的含义应指大的做人方面的解除疑惑。“惑”是在一个很大的背景上讲的,如果我们把这个概念偷换成今天具体的教学关系学业上的“解除疑难问题”,就犯了一个以今套古,削古人之足,适今人之履的错误。
四、关于“童子之师”
文章在开头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后面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结合这两句话,作者的意思很明显:“童子之师”并非作者心目中真正的“师”,那么教授童子句读的老师就不是“师”吗?不少教师和学生在这里感到费解,其实,只要我们正确理解了“师”、“惑”和“学者”的概念,正确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和针对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即作者在文中所讲的“师”是“学者之师”,“惑”是“大惑”,包括人生的一切疑惑。而不单指学业疑惑。作者写本文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现象的,因此这里的“童子之师”就不是作者心目中的“大师”,只是小孩子的学业老师罢了。
这几个问题都是在教学中易含糊的地方,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辨明这些概念,才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周友炳,教师,现居江苏盱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