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中的名词形象归类法

作者:张美云




  现代汉语的量词十分丰富,且在语言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已成为现代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外国人或少数民族的人在学习现代汉语时常常遇到量词使用不当的尴尬境地。在当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教学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教材中只标注了读音、词性等有限的信息,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是遇到一个“数量名”短语学习一个量词,对规律性的认识却是一片空白。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对常用量词进行分类归纳,势必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名词形象归类对量词教学的意义
  
  量词的分类,不同的语言学家、不同的语言学著作分类标准和门类各不相同,本体研究的状况无疑会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可以避重就轻、驾轻就熟,从量词修饰对象——名词的角度出发,总结一套实用的量词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名词形象归类法用于量词教学即根据量词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名词的形象色彩、文化内涵、语法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结合教学对象的不同概括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摒弃对所学为数不多“数量名”短语的片面认识,拓展识记范围。比如,学了“一条河”这一数量名短语,通过介绍与量词“条”所匹配的名词的形象特征为:长条形的物体或某些具有此形象特征的动物,学生便可联想到“一条路”、“一条毛巾”、“一条蛇”等等,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运用名词形象归类法的依据
  
  根据量词所表示的意义类别以爱来源情况,学术界一般将汉语的量词作如下分类:
  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中共有量词一百三十多个,分散在甲、乙、丙、丁四个级别的词汇项目中,其中甲级量词近半,说明量词大多存在于基础词汇中。在《大纲》中,物量词近80%,而动量词只有20%左右,因此,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物量词上,而在物量词中,度量衡量词没有任何歧义,可通过直译进行转化,借用物量词由于来源的唯一性使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无须过多讨论,因此,本文讨论重点将集中在个体量词和集体量词两大类。
  
  三、名词形象归类法在量词教学中的运用
  
  1、借助量词与名词相似与相关的形态特征归类
  汉语个体量词绝大多数是从名词转借的兼职量词,这些个体量词的表形特点,主要运用了相似性和相关性的原理。例如“根”作为名词指的是树根,因为树根是长条形的,转化为个体量词后用于表示长条状的事物。在“一根绳子”中, “绳子”与“树根”是两个性质幂同的事物,只因二者有相似的地方,就借助“树根”的形来显示“绳子”的形,这就是相似性。又如“架”作为有支架或支架状的事物的个体量词,可用于飞机、梯子、风琴等。飞机有架子,但毕竟不是飞机的全部,反映的只是飞机的部分特征,这就是相关性。根据上述两种原则,我们可以将树根、绳子以及头发、手指、带子、项链等归结为一类具有条状特征的名词,即可以同量词“根”匹配的名词;将飞机、梯子、风琴以及钢琴、飞船、望远镜、照相机、天平等归结为一类具有支架特征的名词,即可以同量词“架”匹配的名词。
  类似的情况如量词“把”:其意义为“用手握住”,做量词时与之匹配的名词可分成如下几类:
  可用一只手提拿的有柄或有把手的用具:刀、斧子、扇子、椅子、伞、勺子、叉子等。
  用一只手能抓得起的物品数量:瓜子、糖果、土、草、盐、粉笔等。
  再如“张”、“面”、“块”三个量词,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材料中常常出现,许多学生难以分辨为什么“桌子”、“沙发”、“床”等用量词“张”,而“黑板”、“玻璃”、“布”等用量词“块”;“照片”、“饼”、“画”、“地图”、“报纸”等用“张”,“镜子”、“旗子”、“墙”却用“面”。其实只要我们对上述名词加以简单的归类,即可明辨。
  2、借助量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为所匹配名词归类
  在现代汉语中,很多量词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数量设立的,这种类型的量词可分个体、集体两种。由于很多客观事物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所以这类量词之间存在着共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这类量词时,既要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又要能找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异性。
  
  如“条”和“根”,都用于狭长或细长的事物,这是它们的共性。很多长条形的事物,大到河流、道路,小到毛巾、鼻涕等等,都可以用“条”作量词,而很多“条”作量词的事物却不能用“根”来替换。如“一根河流”、“一根毛巾”、“一根鼻涕”就是错误的;反之,有些用“根”作量词的事物,也不能换成“条”,比如“针”、“火柴”、“牙签”等。这是因为“根”其来源于“树根”之义,与之所匹配的名词,强调长条形物品的硬度这一特点,而“条”则更强调柔韧度。比如“一根棍子”、“一条绳子”就有比较明显的硬度区别。
  在集体量词中,也存在着分辨细微差别的问题。如“双”和“对”,都表示双数,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它们也有不同。一般说来,凡天然成双的事物用“双”充当量词,如“一双手”、“一双鞋”、“一双筷子”、“一双儿女”;凡是人为地临时配成双的事物则一般要用“对”称量,如“一对夫妻”、“一对兔子”、“一对冤家”等。同义量词之间的差别还表现在词的色彩上。这儿的色彩主要是指感情和语体两方面。感情色彩方面,如“群”和“帮”,用于人时,都表示聚集在一起的人,但“群”是中性词,而“帮”有时则有贬义。如在“一帮歹徒冲进了电影院”这句话中,这个“帮”就带有贬义。语体色彩方面,我们还要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风格色彩而区别其使用场合。
  3、借助量词的文化内涵为名词归类
  汉语的每个量词都深深地植根于文化的历史背景之中,由于人们对每个量词的成词历史和语义演变过程等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准确掌握,因此,就出现了外国人学汉语时对量词既不知怎么用,也不知为什么要那么用的所谓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而我们自己对量词只知怎么用,却不知为什么要这么用的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改变这一现状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常用量词的文化背景做到真正了解,并能够以简单的语言转述给留学生。比如现代汉语中“一管毛笔”、“两管炸药”等为何用量词“管”?“毛笔”跟“炸药”有何关系?《说文解字》释“管”:“从竹官声”。“管”的本义表示一种竹制的乐器,由于这种乐器是圆筒形的。所以“管”又引申出指圆筒形东西。由此我们亦可以推断,名词“钢笔”、“鞋油”、“牙膏”等都可以与量词“管”匹配。
  汉语词汇的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比较明显,比如同样表示“人”的集体量词——“帮”、“伙”、“群”、“批”等,如果用以表示尊长或级别高的人,一般不用前三个。因为“帮”多用于贬义,而“伙”、“群”稍显不严肃,所以可以说“一批专家”,却不能说“一帮(伙、群)专家”。
  另外,抽象名词也可借助量词的形象性进行归类,比如,“力气”、“劲”,因其某种程度上都与手的动作有关联,所以可与量词“把”匹配。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教学可以另辟蹊径,从学生容易掌握的名词人手,将名词与量词的形象特征及内涵相结合,从而正确判断应该使用的量词,也不失为一条便捷高效之路。
  张美云,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