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农村初中的文本教学值得思考

作者:刘 梅 易松洲




  目前的语文教学,主要还是文本教学,而文本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引导学生阅读好像容易办到,而要让学生有效地思考,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先让我们来看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就学生而言,目前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语文课只有一本语文书。有些还有一本地方行政部门允许进入的一本与课本配套的练习册,即“语文教辅资料”。学生把语文课听完了,把练习册做完了,语文学习就算完成了任务。
  教师的现状:多数的农村中学教师,上语文课所依赖的也只是语文课本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有电脑的学校从网上下载的也是按“教学用书”和课本演绎的现成资料,然后变着法子灌给学生。
  书本的奇缺是另外的问题,现在要说的是这种教学方式。把这种教学方式条理化,它实际上就是:在学生这块白地上,教师利用规定的教科书,按照“教师用书”上指定的模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形成学生的观念。换句话说,就是学生所思考的东西,是教师强行划定了范围的,没有学生自主形成的观念。
  这不是教科书和与之配套的“教师用书”的问题,是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形成了定势思维,产生了依赖性。
  由于学生没有其他的书读,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只能按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安排的程序讲。不改变这种模式,教师就只依赖“教师用书”和网上现成的资料教学生。年复一年,莫不如是。教师没有新思维。学生没有新思想。
  而学生呢,就是语文书上的东西,也是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想,怎么做。绝大多数都是被动地接受。把这个教学过程简化就是:学生预习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学生根据老师讲的内容和课本内容形成观念。这样,学生的思维永远都在教材和教师划定的圈圈内。
  这种教学实际上是机器人在教机器人。就连文学作品也不例外。教师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外貌分析人物。最后给这个人物定格。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因为教学程式化,学生的思维也成了定势。哪一天曹操把自己涂成了黑脸,学生就极有可能把他当成张飞。这也就极有可能是我们现在的学生,不但缺乏创新思维能力,而且依赖性极强的原因之一。
  那么,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文本教学,到底怎样做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这里提点看法供思考。
  首先是要让学生看书,看课外书。这样说有不少人会认为好笑,那是因为还不了解农村中学的缘故。事实就是如此。一是因为有不少人没钱买书看;二是有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甚至有些学校领导还没有要让学生看书的意识。在他们眼里和很多学生家长一样,只要学生把课本和课堂作业完成了就行了。不少学校到现在还没有图书室。有的有图书室也是虚设,没有书,有书也是文革期间的一些没多大价值的书,且几年都没开放过。所以我们说,要先解决让学生看课外书的问题。
  其次是教师要改变死扣教材,照本宣科的习惯。自己要多看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教外书,以供学生所需。上课时,不要用教科书上的条条去引导学生,以求简化程序,让学生快速得出正确答案,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应当放手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看法。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由于个体认识世界的原有经验、方式、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所赋予的意义也是不同的。教师用自己的经验、方式、和信念解读文本后,强加给学生,经常这样做,就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在这时,教师能做的较好的方法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学生建构知识的环境。
  怎样营造环境呢?我们认为是提供一些与文本相关的材料,如作家简介、时代背景和与之相关的书本。
  有了这样的环境之后,就让学生看课本。学生在看课本的过程中或看课本后,就会自己构建知识。为了让学生自己的知识条理化,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很有可能学生得出的结论与“教师用书”和老师的观点有出入,甚至完全相反,老师也不能说学生的就没有道理。别说是语文课,就是在数学课上,也应是这样。如学生学的几何书上说:“通过直线AB外一点C,在平面ABC上可作一条而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直线AB平行。”而学生通过在圆内作图,得出一个结论:过“直线”AB外一点C,在“平面”ABC上至少可以作两条“直线”,不与“直线”AB相交。根据平行线的定义,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教师就不能硬说学生的没有道理。因为在“非欧几何”里,他这就是对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他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思考的。如果教师这时只说,我也说说我的看法,和大家共同讨论,这样,学生通过比较会明白的。把这个过程简化出来就是:学生课外看书——上课教师营造环境——学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建构知识一教师提供成人的答案供学生参考让他们比较、升华。
  通过这两种文本教学的方式的对比,不难看出,前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后者启发了学生的智慧。这样的文本教学,是否值得思考呢?
  刘梅,易松洲,教师,现居湖北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