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作者:毛三红
第一,审美教育和语文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审美教育的任务在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去创造和体味美的生活,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而审美能力的提高,总是依据于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地形成审美意识,即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一是正确地进行审美实践活动,即能够把审美意识对象化。前者是精神境界的升华,后者是它的现实物态化,融而为一,则是人的自由和谐的整体实现,而这一任务也正是语文教育所要完成的。我国语文教育目标包括: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审美教育目标。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文学作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和审美对象,充满了关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语文教育,无论是施之于文学欣赏还是施之于文学创作,首要的都是进行审美意识的建构,形成审美的内在尺度。语文教学中通过审美知识的传授及引导审美实践,培养目标正是要使学生具有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此外,作为大学人文教育核心的语文教育,其主要目标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而这不正是审美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吗?
第二,审美教育和语文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审美教育的内容,不外乎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中的美。审美教育正是借助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教育,实现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进而去推动审美实践活动。审美实践活动既见于物质实践又见于艺术实践,而艺术则是审美经验、审美意识最集中、最自由的体现;艺术的实质正是审美经验、审美意识的对象化,文学艺术自然也包括在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以集中体现着审美经验、审美意识的文学艺术为教育内容的语文教育,就与审美教育的内容取得了一致。而从另一角度来看,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正是以人类历代相传的文化精华养育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完整人格。而审美教育自身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发生的成果之一,它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与人类文化过程相伴始终。审美教育中所体现的审美文化精神同样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历史,积淀着民族的思想和感情。它制约着文化行为模式,并通过具体的文化行为模式、文化过程体现出来。因此可以说,语文教育中容纳有审美文化的素质。
第三,在情感性特征上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也存在一致性。在学科教育中,语文教育是最富于情感性特征的教育之一。语文教育的这种情感性特征从根本上来讲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喜怒哀乐,而是最终归属于审美情感范畴。而审美教育对人的塑造的基本作用点正是情感,陶冶人的情感是它的基本功能之一。
在素质教育呼声日高的今天,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结合渗透更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要求,可简要概括为:合格加特长,规范加创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因势利导的个性培养相结合。要实现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扩大知识面,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从语文教育的目的要求看,语文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有用的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高尚的品格和热爱美好事物等人文精神。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中,以探求事物规律的真(主要指语文知识方面的学习,包括字、词、句、篇章、语法、修辞等)为基础,以追求高尚品质的善为核心,以热爱追求美为灵魂,熔知识的真和道德的善于情感的美之中,有益于培养身心和谐、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以后从事各种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
从语文教育的内容和材料来看,它由语言和文学等方面构成。审美教育渗透在语言教育中,可激发学生对人类文化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以美引善,提高学生A的思想品德,从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完美的人格。
从语文教育途径上看,语文教育渗透审美教育,能“寓教于乐”,以美导真,以美导善。根据审美教育愉悦性特点,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做到“寓教于乐”。古罗马著名诗人和批评家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指的就是审美教育的愉悦性。审美教育依靠美的事物的感染力,激起受教育者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并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之中,使情感净化,心灵升华。
总之,从本质上讲,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在目标、内容以及情感特征方面有着共通之处,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应该融入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更离不开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可以说,语文审美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
毛三红,湖北襄樊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