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秋千椅的意味

作者:金立群




  如今的时代,小说家光会编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今天的故事太多了,发达的媒介天天都在呈现着大量离奇有趣惊险刺激的故事,令人目不暇接。《秋千椅》中的故事,报纸的“讲述”栏目与网络BBS上的帖子或许有过似曾相识的演绎。但标题绝不会是“秋千椅”,而一定会是诸如“两段感情之后我才明白真爱”之类。那么小说家还要会什么呢?或者说小说和讲述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我以为小说家更需具备一种独特的感觉,从而能发出一种特别的光,照耀那些故事或素材。就好像黑夜中同一张脸,被闪电照耀和被路灯照耀,感觉是绝对不一样的。
  在“两段感情之后我才明白真爱”的光芒照耀下,这段素材中被突出的一定是主人公情路的“曲折”——媒介文化正是要以“两段”感情的交错、纠葛所呈现出来的“曲折”作为面向大众的卖点。这样的“曲折”突出的感官性质的刺激。而“秋千椅”——我们先看标题,肯定猜不出小说究竟要写一个怎样的故事,而我们看完小说后,还可能会心生些许疑惑——为什么这篇小说要叫“秋千椅”?
  这篇小说从感官上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冷”:一篇以感情的悲欢离合为题材的小说,在语言上却是异常的冷静、甚至冷淡。让我们来看苏蓉和康默间的一段:“她留意到他虽然求婚,却没说他爱她……可能他以为她会被喜悦冲昏头脑,压根儿不会注意这些细节,但她注意了,而且介意。”然后再来看苏蓉和刘强间的一段:“她知道爱是什么。她跟刘强第一次接吻时,他全身颤抖,牙齿咔咔嗒嗒地打冷战,他在电影院昏暗的光线里面打量她……”两厢对照,我们感觉到了什么?感觉到的是女主人公面对感情时的异常冷静,她从来就没有投人过,而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进行比较、鉴别。如果说她和康默之间本来就缺少真爱,因此这“冷静”未必就是她普遍的情感状态,那么她和刘强那一段呢? “她知道爱是什么”——和刘强接吻的时候她不是在陶醉,而是在观察!并且是高度理性的观察!这和刘强打量她“好像她原本是银幕里面的人”是非常不同的,刘强那才是被陶醉冲昏了头脑。因此由这感官的语言的冷,我们慢慢感受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她不是那种在时下的“讲述文字”中被标签化了的或者单纯、或者功利的貌美的女大学生;而是一个基于自己的成长经历,极度敏感和自我,带有一定的自我封闭倾向,并在这封闭之中以冷静旁观的姿态分析一切,同时也带有一些坚毅的女性。从小说中有关她和刘强分手的场景、她与宿舍同学的关系、以及她最后离开康默这些场景的描写中,我们都能感觉到女主人公这种复杂和特别的内心世界。小说的重心也正在于此,而不在那些情节性强烈的感情分合之上。然而在媒介文化语境下的“讲述”中,吸引、刺激我们的却仅仅是故事情节上的“曲折”。
  “秋千椅”——到底是什么意思?从秋千的来回摇摆中或许可以将其看成是对两种不同感情取向的象征——极是康默,一极是刘强;从秋千不着地、飘在半空的特点来看,也可以将其看成是康默的象征——对于苏蓉来说,康默正是这样一个无法把握,成天“飘”着的精致男人,不像刘强,如大地般,让人感觉实在;而在我看来,“秋千椅”其实正是苏蓉自己的象征——因为她才是真正飘在半空的人——她高度的自尊、敏感、理性、冷静将使她永远和生活、情感保持着距离无法真正地投入其中。因此,这篇小说中苏蓉的情感曲折绝不是因为两种不同爱情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她的心灵存在方式,她的性格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带有一些普遍性?而其形成又和我们的社会文化有着怎样的相互关联?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读罢小说之后继续体会、回味的。
  小说作者就是这样,通过一种特别的语言,通过提炼具备了高度象征性的意象,发出一种特别的光,而读者有可能在这光芒的照耀下,对故事、对人物实现一种“洞察”,让我们发现得更多、感慨得更深。
  
  金立群,文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