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诗歌的审美化教学策略

作者:张青云

“一首诗就是一个生命单位,它比自然界中富有生气的生灵生动得多。一头动物截去一个肢体,它仍然可以活。一棵树砍掉一个枝子,它仍然可以活。但是一首诗删去一个诗句,一个单词,一个字母,一个书写符号,它就活不成了。”上面所引的两位诗人的话分别从两个角度说明诗的完整性:前者从诗的生成的角度,后者则从一首诗的存在形态。
  但是诗歌的本质还是抒情的。这种抒情的特性使诗歌忌讳记叙过程和说明因果,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画面景物之间有时不用词语粘接,诗行里有跳跃转换,形成艺术空白。许多优秀的诗歌行文十分含蓄和曲折,诗人有时写而不“满”,弦外有音;有时句式变形,运笔迂曲,使诗歌中形成了若干“空”与“曲”,这需要通过想象完整地把握诗意。另外,诗之美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韵律、色彩、语调等语言之外的手段。再者,诗的语言是“陌生化”的,爱尔兰著名诗人希尼说:“诗中的象征越旧,越传统,就越缺少创意。”越新鲜的,富有个性的语言越能拓宽诗的想象空间,对读者的冲击力也就越大。以上三种情况都增加了我们完整把握诗歌的困难。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完整地把握诗歌呢?针对上述三种情况,我们提出以下两种解决办法:
  第一,化跳跃松散为连贯流畅。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诗性直觉能力,能准确理解诗歌意蕴,直达诗心。在这一基础上,发现诗歌中的“断裂”与“跳跃”,理解、补充和丰富其内涵。然后把上下文自然得体地连缀贯串起来。教师要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在教师分析综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准确、流畅而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以一点统全部。我们要求从整体把握诗歌并不是机械求全、面面俱到地讲解,而是抓住诗的旨趣,或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把一首诗的其他元素都统一到这旨趣或部分中来。一首好诗的所有元素如艺术空白、韵律、语调、语言、形象等都是为诗人旨趣服务的,所以在教学中应灵活地将诗的相关元素纳入到理解诗的旨趣这一环节上来。当然,有的诗歌旨趣并无多大价值,而是诗的某一元素独具匠心,这时候,教师应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这一元素。总而言之,整体把握不是指机械求全,而是指以最具价值的一点统领诗的其它相关元素。
  总之,诗歌的审美化教学有助于达到诗教的目的,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养和创造能力的人。具体到一首诗的教学中来,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诗的精华所在、美的所在、旨趣所在,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获得创造能力。所有的教学手段都统一到这一点上来,就会出现和谐的课堂氛围。
  
  张青云,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西九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