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激发学生质疑兴趣的有效策略

作者:金娟伟




  前不久,听了一堂公开课,上的是一篇课外阅读文,文章情节很感人,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似乎配合很默契,所以课上得相当顺利。临下课老师提出“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懂”,学生们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举手。为打破尴尬,老师说“如果你们没有问题,老师想提几个”。最后老师匆匆忙忙地提了几个问题,草草收场。是无问题吗?没有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不难看出,这是一堂精心设计、反复试讲过的公开课,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流畅,只是没想到借班试教的学生不留情面,连“简单”的问题都不想提,最后留给大家的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我们提倡精心钻研教材,科学艺术地进行教材处理和教案设计,这种设计,当然应该是教学行为的全程设计,这种设计具体到细节也无可厚非,甚至对年轻教师来说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时下很多教师拿着精心设计反复试讲的教案走进课堂,他的教学过程完全按照既定设计进行,如果学生配合教师便上得兴致盎然,否则就“呜呼哀哉”了。不难发现,在这种教学行为中,学生始终都只是一个配角,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一个参与者,教案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居高临下控制了整个课堂教学。我们常说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试想,没有学生积极参与质疑,整堂课下来,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学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有质量吗?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想办法让学生质疑,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精彩纷呈,才能生机勃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激发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是啊,兴趣是成功的第一个老师。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这里除了教师用自己的渊博知识感染学生,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诱发学生,用形象的姿势激发学生,还有精彩的课前导人,精心设计的朗读过程等等因素。
  
  一、借助于精彩的课前导入,提高学生质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接触到异常刺激时,大脑皮层会出现优势兴奋中心,这时大脑的劳动处于紧张而愉快的状态。根据教学内容、课时要求,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和安排新颖别致的课题导人方式,常常能引发认识冲突,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下面仅举两例。
  
  1、引用古诗,导人新课。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童趣》时采用了此方法。出示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教师导人语:作者把月亮想象成“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人吋借阐述“白玉盘”“瑶台镜”与朗月的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章奠定了基础。
  
  2、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课前导入时播放王菲原唱《但愿人长久》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导人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们神往的,被视为美好事物的化身,在科学落后的古代,人们只能通过想象猜测月亮上有些什么,当代发达的科技为我们揭开了月亮神秘面纱。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月球之旅吧。背景音乐旋律悠扬动听,学生们都沉醉其中,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兴趣陡升,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更为自由、主动的质疑创设了前提条件。
  
  二、精心设计朗读过程,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提供学生质疑的机会
  
  反复诵读课文,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突出。在《伤仲永》一文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诵读层次,以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一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其间“环谒于邑人”的“谒”,“泯然众人”的“泯”,虽是生字难词,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就可自主掌握,老师不必越俎代庖。而“不能称前时之闻”的“称”,“日扳仲永”的“扳”等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初一学生掌握起来有点难度,教师要作稍微的点拨。二读课文要求理清句意的层次,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如“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余闻之也|久”,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朗读文言文时常出现的一字一顿读法和停顿不当(读破句)等弱点。三读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似乎自己就在仲永身边,正为他才能的消失而感慨万分。四读课文要求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内容,对初一学生教学文言文,我们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而注重培养他们主动求解的兴趣。五读课文要求部分内容当堂成诵。
  有层次朗读是打开理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重视朗读训练是提高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从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并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朗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然后出现课堂上“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局面,真正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一根本目标。
  
  金娟伟,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