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作者:唐 妮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除了让学生获得必备的语文能力和知识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兴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这说明语文教育具有多重功能和综合性质。然而,当前语文教学的评价片面强调听、说、读、写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即“工具性”一面而忽视人文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具体体现为美育教育。这就形成教学不和谐、不完善的局面,导致学生能力的欠缺、人格的不完善和智力结构与情感的不协调后果。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注意美
  
  (一)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美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可见音乐和图画对人的情感影响强烈。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非常重要。它综合地利用声音、图画、文字、表格等媒介进行教学,形象直观,能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教学氛围,扫除课堂的沉闷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荷塘月色》可随着《春江花月夜》柔和的乐曲播放朱自清游荷塘的情景和文字。学生伴着音乐,看着图画,跟随作者,沿着“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在荷塘岸边“踱着”,不停地变换角度,调动着听觉、视觉、触觉活动,调动感知、理解、想象等心理因素,进入美的境界:“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零星的荷花”、“脉脉的流水”、“流水一般”的月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以及荷塘四周的“烟雾”似的柳色,远山的“大意”,树缝里漏着的“一两点灯光”……将荷塘的月色美一层一层地向学生展开。音乐图画与文字相得益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学生随着音乐、行文和作者的情感,将作品中的表现因素充分发挥。
  
  (二)设置问题创设情景美
  课堂教学设置场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重要。教师应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例如教授鲁迅的《社戏》,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月夜航船、归来煮豆的画面,然后质疑: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这些,其根本目的何在?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积极地调动起来,很快地挖出美的内涵:反映了作者对农村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是对淳朴无私、聪明能干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和赞美。
  
  二、教会学生欣赏美
  
  (一)开展美读欣赏美
  什么是美读,叶圣陶先生把所有情感的朗读称为“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而语文教学本身又是“一个从语言文字人手把握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再从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到深入领会语言文学技巧的过程”。可见朗读是学生欣赏美的第一步。朱自清先生也曾说:“吟诵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味,变成活的语气。”例如教学《听潮》一文时,可以朗诵为切入点再现大海的美。海睡、海醒、海怒的过程极富音乐美,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强调音量、语速、情势的变化,使学生沉醉在美的欣赏的快乐中。
  
  (二)展开想象欣赏美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寂然凝思,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突出了想象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再现和丰富作品中的形象。
  审美想象实际上是一种立足现实,又跨越时空的思维活动,这个过程也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止为动态,化虚幻为实物、化无声为有声,塑造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的过程。如郁达大的《故都的秋》,如何让学生去体味旧北平那种清、静,又稍带点儿悲凉的独特之美呢?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脑海中“放电影”。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五幅秋景图:寂寥的秋晨、细密的秋蕊、落寞的秋蝉、冷清的秋雨、萧瑟的秋树,不妨将这五幅图用“蒙太奇”的手法在脑中剪辑起来,以领会郁达夫所营造的独特意境。
  
  (三)欣赏美的结构
  美学家休谟认为,合理的秩序和结构是一种美,因为“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语文教材所呈现的结构美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像众星捧月,如刘鄂的《明湖居听书》;有的正反对比,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是以虚衬实,如杨朔的《海市》;有的以实衬虚,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有的鸟瞰全景,如徐迟的《黄山记》;有的如波浪跳跃,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这些美妙缜密的结构能让学生获得极大的美感。
  
  (四)欣赏美的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美丽的风景、美好的情愫、美妙的人生、美满的生活在文学作品中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或表现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凭借丰富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听描绘的美的情境之中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如“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含蓄幽默美;词约而意丰的凝练美;近乎白描的朴素自然美;色彩缤纷的华丽丰富美;各有千秋的句式变换美;颇具魅力的修辞艺术美,都是语言美的体现。例如鲁迅小说《祝福》、《药》中语言的生动、形象、凝炼令人拍案叫绝。如《药》中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却又不敢接,那刽子手“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于老栓,一手抓过钱,捏了捏转身去了”一段简洁动人的语言真是令人如见其景其人。几个短句,几个动词便活画出刽子手的全部嘴脸,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梦游天姥吟留别》、《鸿门宴》、《登高》等也都是体味语言美的好教材。
  
  三、让学生学会表情达意创造美
  
  (一)说话训练创造美
  说话是口头语言表达活动,是语言交际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创造美、表现美的活动中,说话训练占有重要地位。言为心声,说话文明,有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入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辩论。一方面训练他们的音质优美甜润,语脉清晰流畅,韵律和谐优美,使其说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另一方面也要训练他们说话注意称呼,注意使用敬语和谦词,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句子的语气,力求达到语言美。
  
  (二)作文训练创造美
  作文是书面语言表达活动,是综合性的创造性能力训练。因此,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以读促写,由模仿人手,再逐渐到创造美的境界。讲读课文后,教师可安排同类型体裁、题材的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进行模仿创造,进而达到独创的境界。还可在讲评作文时,有意识地把学生习作与范文作比较,使学生由此对美与美的创造有真切、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审美创造力。眼高未必手低,眼不高手必低,以文质兼美的课文为范例,使学生眼界高远,有较高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以此付诸写作实践才谈得上审美创造。
  
  (三)表演训练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各种形式、多种途径来进行艺术美创造的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以下四种:
  1、书法比赛。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认字写字,而且要教学生把字写美。结合语文教学,举办书法讲座,参观书法展览,成立兴趣小组,组织书法竞赛,培养一批批书法爱好者。
  2、兴办故事会。寓言、童话、故事是青少年喜爱的文学体裁,结合语文教学,可辅导学生搜集、整理、改编和创作这类饶有兴趣的故事作品,并组织讲故事比赛,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创造力。
  3、组织文学社团。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容易诱发学生尝试文学创作的动机。对此学校、老师应予以支持并积极引导。
  4、写戏演戏。初高中教材上都有戏剧单元,讲到戏剧的基本知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写(或改写)小剧本,并组织演出,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语文老师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能坚持向学生进行美育熏陶,不但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这门课程,更能帮助他们在思想上、灵魂上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健全的人。
  
  唐妮,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四川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