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打造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作者:王 玉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它融智育、德育、美育于一体,担负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使命,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语文课,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爱你真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是不是也该“反躬自省”:是教育观念陈旧,还是责任感不强?是教学方法不当,还是自己的课堂缺乏情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心不乐学。”课堂上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样的内容,善教者巧起妙引,使学生如乘轻舟,顺风扬帆;不善教者照本宣科,使学生如人泥沼,举步艰难。仅仅靠“告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动之以情,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情趣,富有滋味,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由“厌之”而“好之”、“乐之”。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情趣,富有滋味呢?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语言幽默,态度和蔼,活跃气氛。
  
  态度和蔼、可敬可亲方能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方能造就活泼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的审美情趣,调动学生的的听课兴趣。
  当教室寂静无声,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胆怯而不敢举手发言时,我努力点燃学生心里的兴趣之火,激起学生心灵的情趣之波,顺利地打破僵局。我随意地走到某女生桌前,亲切地询问:“你来给大家开个凤头,好吗?”面对老师期望的眼神,女生果然不负厚望,她的回答贏得了老师的赞赏。随后,我又将目光转向了男生,“巾帼不让须眉,她给我们开了个凤头,男同胞们不甘落后,谁给大家开个龙头?”老师话音刚落,立马有自告奋勇者竟相回答。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教室的气氛热闹轻松。老师的夸奖也是毫不吝啬:“你的回答让老师自叹不如”;“你的表达能化腐朽为神奇”;“回答得太棒了,再奖励你一个问题”……通过一些诙谐的语言,幽默的表达,学生眉开眼笑,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二、因势利导,巧干占拨,生动课堂。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劳动,是一门神奇巧妙的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捕捉时机,灵活而有分寸地因势利导,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学习《鸿门宴》,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分组翻译课文,弄懂课文大意,然后进行讲故事比赛,之后要求学生联系故事情节分析评价人物性格。学生们争着表达自己的见解,气氛异常热烈。甚至对项羽是否是个“沽名钓誉”之人大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觉得语文课有滋有味。
  
  三、纷纷质疑,“激活”教材,唤起联想。
  
  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纷纷质疑,唤起学生的联想。在讲授《再别康桥》中的淡淡愁情时,我启发同学们:描写“愁苦”的名句很多,谁能举出几个吗?于是七嘴八舌地吟道:“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同时教师质疑。这些关于写“愁”的句子含义分别又是什么呢?顿时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
  在教学中,仅仅完成课本讲解还不够,教师还必须创造条件,改进完善教学语言,补充一些生活中的趣味故事,尽可能地加深学生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寓学于乐,以趣激学。
  
  四、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
  
  教学要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按佛念经,就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要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还得放眼于生活、社会。所以,教师要深入教材探究它的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教材中所揭示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会广阔,思维的闸门才会冲开。
  总之,要使语文课有滋有味,教者就是要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拨动学生的心弦,奏出美妙的乐曲,就是应给学生的心田播下美好的种子,在春风化雨中长成一片青翠,把我们的语文课堂点缀得更加美丽。
  
  王玉,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河北乐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