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再读卢玮銮的《蝉》
作者:田祥国 史国珍
小思在中学时期曾遭遇了家庭的不幸,母亲去世,父亲再娶,家庭变故使她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周围的人交往。偶有一次她读到唐君毅的作品《人生的体验》,“人不应因为遇到不幸而自我放弃”。她开始发愤图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后来她成了一名教师,她对学生和少年人的成长十分关注。有一次,小思任教的三班一对学生交往甚密。在与双方家长的会见中,协商解决了这件事,可最终那对学生在毕业后正式结了婚。这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给小思带来困扰和压力。在唐君毅老师的劝导下,小思远赴日本。“到了那边才发觉,原来自己一直很想念自己的学生。”于是,又重回校园,继续她的教育事业。小思感慨地说道:“人类进程中必有光明的一面,同时也有黑暗的一面,我们要学习如何用光明的一面去照亮黑暗的一面。”作为女性,细腻、敏锐的她加之曾有的际遇,感同身受。写下了这篇隽永深刻的小品文。吟诵短文,颇受教益。这恐怕不失作者的初衷。
教完课,闲于桌前,小思的蝉又一次在耳中鸣响。不觉想起家乡夏日田间林头热闹的迹象来。在家乡蝉是人们眼详耳熟的夏天昆虫。小孩更是喜闻乐见。在农村,如果这个夏天蝉鸣得早,叫得欢,就预言着这是个谷满仓的丰收年。因而,人们听着这聒噪也并不嫌烦。孩子们更是会享受蝉给他们带来的一切:整天学着,“知——了,知——了——”野跑着;“胡子挂起——胡子挂起——”有时还真让你分辨不清谁是谁的。有淘气者,寻来丈长竹竿,一头用篾做一圈绑上,罩上蜘蛛网。然后,蹑手蹑脚靠近停歇在玉米杆上或树干上忘情唱歌的蝉。轻轻一网,蝉便发出吱吱声音在蛛网上扑棱起来。不过,你大可不必为蝉的命运担心。这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是不会随便去伤害它们的,你看,他们兴趣已尽了,于是双手捧着奄奄一息的蝉,高高举起,蝉也并不急于逃脱,试试羽翼,用尽全身的力量窜向空中,飞向不远处的庄稼林,隐没于林里,须臾,那个地方又传出“胡子挂起”的聒噪来。听惯了,大人了,很多东西懒得去理会。读书也不过是去应付教学,而《蝉》却令我屡读不厌。
“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体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开篇几笔寥寥却不失细腻:既写出了自己内心反映,又营造出“烦”和同情的矛盾心理。蝉是微不足道的,除了惹人烦还有什么呢?文章采用抑而后扬的写法,抑得深刻,扬得真实,毫无雕琢之嫌。正如开渠引水,渠道愈深,水量愈大。为后文振奋人心的扬宕开文笔。从结构上看,文末“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与篇首遥相呼应,落在一个“烦”上,开篇的“烦”是真实内心告白。“烦”包含了:首先蝉是嘈杂声的制造者;其次它渺小、病弱;还有它的知知不休,小题大做。有什么值得如此虚张?“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为什么宽恕!”它呢?从内容看有两点:一是在黑暗里孕育、等待就为了那么一天对生命的昭示;二是不在乎生命的长短,好好活的生命观。“宽恕”一词反映了作者被蝉执着的生命意识、别具的生命观所感染。这一句既组成篇章完美结构,又使作者对蝉的肃然起敬。这一矛盾的化解源于蝉苦等17年,不过就为那一个夏天,为的是生命的延续这一行为的感化。
短文仅262个字,集描写、叙述、议论、抒情于一炉。怎样在有限的篇章里完成一个重大命题呢?作者巧妙地采用了《论语》的对话体式,通过朋友的对话,既节俭了文字,又丝毫不失语言的生动性。“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活着。”生命的长短又有什么计较得了!哪怕是一分钟,去好好过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真佛才说家常话,世间凡庸盲目的人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和价值体系,这种智慧和价值体系,无时无刻不在解构着这个古老的生存程式:苟图衣食,潜身缩首。夏天聒噪的蝉在短暂的夏日“唱”出生命的歌,这就是蝉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啊!文章内蕴深厚。作者惜墨如金,由此,足见作者运用语言之功力。秋风的到来意味着蝉生命的结束,大地以秋的颜色妆奁它的灵柩,这是对珍视生命者的敬重。秋是美的,在奋斗了一个夏的人的眼里。虽然霜露开始降临,枝头已不再有硕果的炫耀,田野已不再遍地繁花,枫叶点染上了秋天的颜色,原野披上了斑驳的衣衫。这就是秋啊!它是夏的成熟,渺小的蝉。伟大的生命,它实践了美,留下了最美,它将毫无牵挂地离去。生命的结束并非最后的终结,它的生命还将继续,一个17年的等待在寂寞中又将开始。为了17年后的90天,好好活着,是它们祖祖辈辈信守的诺言和执着的信念。于是,聒噪的蝉在生存程式里绽放了它的苦香,也许会让很多人过敏,但它无疑又会让更多的人闻之怡悦。蝉亦如此,人何以堪!
田祥国,史国珍,教师,现居湖北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