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高考诗歌鉴赏备考应注意咏物诗
作者:李锡林
先说说咏物诗的总体面貌。
1、概念。什么是咏物诗?它是根据诗歌表达上的特点来分类的。是指在诗中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借助物的特征。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志。
2、手法。该类诗最突出的表达手法就是托物言志(象征),亦可是拟人。
3、特征。体物之妙(物),寄托之深(志)。“物”是诗歌歌咏的对象,“志”是诗人借助物表达的一定的思想感情。咏物诗如何写物?八个字:似与不似,不即不离。就是说既要抓住物的特征来写,要“是此物非彼物”,但又不停留在对物的外部特征的描摹上,而要写出物的内在神韵,从而反映人的情志。“物”和“志”是怎样的关系?咏物诗的重心不在写物,而在通过物写人,是将物人格化,是借物言志。
4、审美效果。生动形象,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再来看看咏物诗的基本类别。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咏同一物表达不同的情志。
以唐人三首咏蝉诗为例:
虞世南《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句家清。”
寄情于物、工于比兴、妙手摹物是它们的共同特色,但由于诗人各自所处境遇有别,地位、气质不同,因而在诗中寄寓的情感迥异。三位诗人一为高官,借蝉暗喻品行高洁,声望自大,充满了自信和满足;一为囚徒,自哀自怜,借蝉写尽失意的痛苦;一为落魄文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是文人可怜的牢骚语。虽然同咏一物,但抒发的是不同的情感。
咏不同的物表达同一情志。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风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致。
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笔下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吗?二者相同的志趣、情操借不同的物得以表达。
咏同一物表达同一情志。
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蓬篙,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用对比的手法写菊花保持自己的个性,不与他花攀比,借此表达诗人不慕高位、坚守节操的品格。
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霜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二者同咏菊,在表达不改节操、坚守人格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最后谈咏物诗在命题上的特点。
结合咏物诗的特点,谈物与志的关系。常见的问题是考生不能准确地把握物和志的契合点。
例:下面这首唐诗的第一、二句写兰若(香兰、杜若)鲜活、茂盛,其喻义是什么?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写自己的“遇”和“感”呢?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答:一、二两句写兰若的鲜活、茂盛,实则喻自己才华出众。全诗借兰若秀色绝伦而幽独孤寂,终于在秋风中摇落净尽,托物言志,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理想幻灭的孤愤。
谈物的形象特点。常见的问题是,考生只能单纯地谈物的外形,而不能挖掘物的内在品格。
例:杨万里的这首《明发房溪》写出了山梅的什么特点?
山路婷婷小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多情也恨无人赏,故遣低枝拂面来。
(诗抒发的是诗人不被赏识的痛苦和渴望被赏识的迫切。)
它写出了山梅寂寞、多情的特点。(注意梅的人格化)
李锡林,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