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以《商州又录》为例谈散文的雅俗

作者:刘坤华 徐宗秀




  《商州又录》这一篇长散文是贾平凹1984年写下的,后来被选人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一书。《商州又录》作为名著,人们对它的研究有许多。本文仅从雅与俗这个角度,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商州又录》把小序和正文11节算在内,共12部分。
  (一)首先,《商州又录》中的主要内容俗,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人俗、事俗、景俗、物俗。
  1、人俗。《商州又录》中写的人物主要有:挑担子的山民、一个小妞儿、一个老爷子和他的孙子、一个独生女、四个吃蛋柿的女子、一对新郎和新娘、吹唢呐的、一支迎亲的队伍、一个男子和他的产妇、一个接生的婆子、一位采药的老者、八个女子和一群后生、一位摇磨拐儿的家庭主妇及她的正在耕地的男人和他们的孩子、七十岁的老婆子和她的孙子、一个年轻的寡妇、一个死了的汉子、一个怀孕的女子和她的丈夫……这些人都是很俗的。
  2、事俗。《商州又录》中写的事主要有:孙子打狐狸,一个独生女下河灌水,一位山民娶亲,一位山民的妻子生孩子,一位采药老人为一个路人疗伤,山民们看电影,一个女人摇磨拐儿及她男人耕地,一个七十岁的老婆子不理解她的小孙子,一个寡妇开店,一次为一个山民送葬……这些事也是很俗的。
  3、景俗。《商州又录》中写的景主要有:第一节中山地早春景色,第二节中山地雪景,第三节中也是山地早春景色,第四节中写山地秋景,第五节中写山地月景,第六节中写山地仲夏景色,第七节中写山地一条小河的景色,第八节中写山地的夕照,第九节中也是写山地一条小河的景色,第十节中写山路的景色,第十一节中写一块完整的山石……这些景也是很俗的。
  4、物俗。《商州又录》中写的物主要有:两只鹿、一只狐狸、一只山鸡、毛驴、剪了尾巴的狗、鸡、一群细腰黄蜂、一只松鼠、一群乌鸦、猫、十几条没有剪尾巴的狗、一只麂子、四五只鸭子……这些物也是很俗的。
  从以上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分析来看,在《商州又录》中作者贾平凹写的主要是一些俗人、俗事、俗景、俗物。总之,作品的内容是很俗的。
  那么这样俗的内容,《商州又录》为什么会成为名著?使那么多读者见之忘俗,读得津津有味呢?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用雅语言和这些俗内容有机结合,使作品雅俗共赏,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其次,《商州又录》中的主要语言雅,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虚词雅、叠词雅、句式雅。
  1、虚词雅。贾平凹用字精当传神。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妙用。当然,在这里我主要说虚词在作品中的妙用。作品中许多句子大量使用“且”、“也”、“就”、“只”、“更”、“竟”等虚词,如:第一节中,“说不定在什么时候,满山竟有了一层绿气,但细察每一根草,每一枝柯,却又绝对没有。”第二节中,“洼后的山,本来也没有长出什么大树,现在就浑圆圆的,太阳并没有出来,却似乎添了一层光的虚晕,慈慈祥祥的像一位梦中的老人。”第三节中,“在河边,她蹴下了,卸下毛驴背上的水桶,一拎,水就满了,但却不急着往驴背上挂,大了胆儿往河那边的山上、塬上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是本作品语言上的显著特点,比一般文章用虚词要频繁得多。本作品用了许多虚词,以连词为最多,当然还有其它虚词。这些虚词,有的表面上看可以省略,甚至有两个意思完全相同的虚词连用,文中有两个句子都用了“但却”,这表面上看是重复啰嗦,但实质上是妙用了这许多虚词。为什么呢?因为作为写景抒情散文,大量妙用虚词起到了巨大作用:(1)从作者方面来说,作者回到故乡商州,沉醉于故乡商州的山光水色、人情风物中,怀着悠然自得的心情,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用大量虚词写这些内容,漫不经心,娓娓道来,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醉心于故乡的思想感情。(2)从山民方面来说,山民们与自然亲密无间,用大量虚词来写,表现了山民们生活的悠闲、舒适,生活节奏的平缓、随意。(3)从读者方面来说,本作品由于大量虚词的妙用,舒缓了语气,造成一种舒徐圆畅的散文节奏,读者阅读本作品时是一种很轻松的感觉,达到欣赏、娱乐、休闲等效果。总之,本作品中妙有虚词,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二十一个“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文章形成一种富有情韵的吟咏句调。用这样的章法写这篇文章,是再妙不过了的。
  2、叠词雅。所谓叠词这里指叠音词,即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的双音节词,也叫同声重复联绵词。王希杰在所著《修辞学通论》中说,典雅风格,要选择格调优美的词句,如文言词语、联绵词、委婉词语等。在《商州又录》中,贾平凹在每部分中都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如:第一节中,“三个月的企望,一轮嫩嫩的太阳在头顶上出现。风开始暖暖地吹,其实那不应该算作风,是气,肉眼儿眯着,是丝丝缕缕的捉不住拉不直的模样。”这短短的两句话,就用了“嫩嫩”、“暖暖”、“丝丝缕缕”几个叠音词,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典雅。第三节中,“雾很浓,像扯不开的棉絮,高高的山就没有了吓人的巉石,山弯下的土塬上,梢林也没有了黝黝的黑光。河水在流着,响得清喧喧的”。这短短的内容,就用了“高高”、“黝黝”、“喧喧”三个叠音词。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叠音词,使语言变得非常雅致。本文叠音词的运用非常广泛,有名词叠用,如枝枝丫丫、男男女女、圈圈、星星……有动词叠用,如撩撩、抹抹、提提、偷偷、陪陪……形容词叠用最多,如清清奇奇、丝丝缕缕、慈慈祥祥、幽幽、黝黝……还有拟声词的叠用,如:哇哇、咿咿呀呀、窸窸窣窣、咿咿呜呜……总之,作者恰当运用大量叠词,本文叠词雅。
  3、句式雅。如:第十节中,“路到山上去,盘十八道弯,山顶上一棵栗木树下一口泉,趴下喝了,再从那边绕十八道弯下去。”第一节中,“风开始暖暖地吹,其实那不应该算作风,是气,肉眼儿眯着,是丝丝缕缕的捉不住拉不直的模样。”第二节中,“这是山民凿的,从柳树上吊下一条绳索,系了竹筐在里边,随时来提提,里边就会收获几尾银亮亮的鱼。”第三节中,“他穿一件大红袄儿,像天上的那个太阳,晕了一团,毛驴只显出一个长耳朵的头,四个蹄腿被雾裹着。”第四节中,“果实很繁,将枝股都弯弯地坠下来,用不着上树,寻着一个目标,拿嘴轻轻咬开那红软了的尖儿,一吸,甜的香的软的光的就全到了肚里。”“吹唢呐的回头一看,故意生动着变形的脸面,新娘扑地笑了,但立即就噤住,脸红得烧了火炭。”这样的句子每节都有,有什么特点呢?(1)都是长句。(2)都是无主体的模糊句式。如上述,第十节中的一个句子,由路转向人,再转向山,故意不作明确的转换交代,“路”、“人”、“山”成一体;第一节中的一个句子,由春风写到人的肉眼儿,中间不作明确交代;第二节中的一个句子,由冰窟窿写到绳索,由绳索写到竹筐,再写到人,中间也不作明确说明……这种无主体的模糊长句,用在写景抒情散文中很新颖别致,这种句式没有繁琐的交代,但句子的信息量很大。同时,作者在确保读者清楚明白的理解前提下,使读者在阅读这些句子时如在欣赏一幅幅图画,产生透视感觉,使读者一目了然,还产生绘画中的一种空白美。
  通过对贾平凹长散文《商州又录》中的雅与俗的一番探讨,再结合其它许多这一类散文,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在散文创作中,俗内容用雅语言表现出来,就能做到雅俗共赏,创作出优秀的散文作品来。散文创作不要害怕俗内容,正因为俗才更真实自然,更符合大众口味,才更可能为绝大多数人喜闻乐见。但是俗内容一定要借助雅语言来表现,这种文学现象,在这里概括为“散文雅俗定律”:俗内容与雅语言相结合,就能创作出好散文。用公式表示为:俗内容+雅语言:好散文。在艺术的大千世界里,也存在着艺术雅俗定律,即俗内容+雅形式:好艺术。
  
  刘坤华,徐宗秀,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竹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