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农村初中生口语交际的现状及思考

作者:邹国娟




  新课程标准规定:“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新课标已在农村实施四年,农村初中生现有的口语交际水平如何呢?笔者对此作了一番调查。
  
  一、口语交际现状
  
  前不久,笔者参加全县初中生演讲大赛,参赛选手来自全县各中学。比赛结果,前三个等级奖的分布为:县城8名选手有5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人;农村22名选手只有4人获奖,其中二等奖1人,三等奖3人。从获奖比率来看,县城为62.5%,农村为18.2%。统计数据表明,我县农村与城镇初中生之间口语交际水平存在差距。一直以来,农村学生的语文成绩很不理想,与城镇学生存在较大差距,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尤为明显。新课标实施以来,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会听,也不用心听。
  表现在生活中与人交谈时不能认真倾听,不善于“察颜观色”,不能准确理解说话者的用意。上课听讲时,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始终埋着头,即使老师在黑板上演练习题也是如此;有四分之三左右的学生不能完全集中精力,时有走神现象。只有极少数学生听讲认真专注,思维活跃,且能抓住重点,做好记录。笔者曾对学生做过一次听力测试,在事先没有告知的情况下,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结果听力内容的测试正确率竟低于40%。大多数学生只顾专注于闪动的画面,忽略了收听播音的内容。
  
  2、不敢说,也不愿意说。
  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主动与人交流:看到熟人,常常视而不见;遇到师长,不愿主动打招呼;碰到生人来访,更是躲得远远的。不少学生课上从不主动发言,即使被点名,也是低着头不吭声。绝大多数学生在公开场合、众人面前不敢讲话,学校、班级活动从不主动参加。轮到登台发言时,紧张得不知所措。这次全县初中生演讲大赛,农村学生普遍缺少城镇学生那种大方、自信的神态,明显紧张、拘谨,结果“讲态”一项得分普遍较低。
  
  3、不能说,更不会说。
  所谓不能说,就是有表达的要求,有交流的欲望,想说却不知道说什么或怎么说。不少学生叙述故事不具体,描述事物不生动,阐述观点没有条理,课上回答问题常常词不达意,讨论问题不能深入展开。所谓不会说,就是说话随心所欲,不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用文明得体的语言来表达。表现在生活中说话很少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不懂得尊重他人,更不会“随机应变”。提出建议直截了当,拒绝别人语气生硬,遭到反驳无言以对;常以不耐烦的语气顶撞父母,常用粗俗的话语发泄不满,常因不当的言辞招来猜忌和误解。
  这些现象固然反映了农村学生淳朴、憨厚的本质,但这种不见大方、不善言辞的表现,很可能成为他们今后人际交往的障碍,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使他们痛失一些自我发展的良机。
  
  二、原因探究
  
  农村初中生口语交际水平普遍较低,究其原因,除了自身的主观因素外,更有其外在的客观因素。这里,我们着重从客观原因来探究。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环境的影响
  城市聚居的生活方式、便利的交通、相对发达的经济使城市学生更有机会接触广阔的外部世界,都市的现代生活气息和多样的文化活动熏陶培养了城市学生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农家散居的生活、单一的生产、闭塞的交通、相对落后的经济,使农村学生的生活空间相对狭窄,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能够接触的外部世界不广;加上近年来不少家长长年在外,更使农村学生失去了一个交流的主要对象。这是形成农村学生内向腼腆、自我封闭性格的重要原因。
  
  2、条件的缺乏
  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更有益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书店、图书馆、文化站给城市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的课内活动、课外实践更给他们口语交际提供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农村几乎没有销售阅读书籍的书店,农村学生买书不方便;学校图书室藏书量少,平时不对学生开放,农村学生想读书不容易。加上缺少老师、父母的正确引导,农村中学生课余时间大多被电视占去,真正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很少。另外,有益于口语交际训练的课内外实践也如图书室一样形同虚设。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点缀。
  
  3、教学的忽视
  目前,农村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似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语文教师普遍重阅读、轻写作,更轻听说训练。大纲教材上既定的口语教学课程大多流于形式,口语教学只传授一些简单的答题技巧。另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广大农村学生及其家长对口语交际偏差的现象至今仍未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邹国娟,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