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东野圭吾 > 大概是最后的招呼 >  上一页    下一页
四〇


  27.炸虾
  28.饭团
  29.哈密瓜
  30.煎茶

  这炸虾又巨大到令人不禁好奇虾子是怎么养大的,头尾都突出盘子了。阿褔咬一口就叹气。

  “连边缘也是满满的虾肉……”

  我沾沾特制酱汁,一鼓作气吃掉。好吃,不过好难受,连坐着都难受。我虽然不是游民新野,但也想在饿肚子的时候吃。而那位游民新野,则借着吃掉炸虾乘胜追击,将绿棒子芦笋塞进嘴里。

  正当我们以为即将攻克所有菜式之际,巨大饭团出现在眼前。好大,大得未免太离谱。这家店究竟在想甚么?真的就像老板娘预告的,足足有一张脸那么大。所有人都放弃进食,看得目瞪口呆。

  “这到底是怎么做的?”

  “手工的吧。”

  “莫非是借用镜饼【注:日本过新年时,用以祭祀神明的一种米饭做的糕饼(或说是一种麻糬)。一般而言,是大小两个圆盘状的饼相迭而成。】的作法?”

  大伙完全化身为解说员。在吃哈密瓜、喝煎茶时,也紧盯着那巨大无比的饭团。

  “我实在不晓得今天到底是幸还是不幸。”阿褔有感而发。喝着煎茶的他,面前还留着绿棒子与卤甜薯。

  以理科下酒 《银座百点》二〇〇〇年十一月号

  喝酒时的话题相当难选。谈工作会让场面太沉重,聊兴趣嘛,又不可能在场所有人都对同一件事着迷。职棒话题更是禁忌,因为不晓得对方支持哪一个球团,就算知道了,万一不巧是自己讨厌的球团,难免冷场。

  扯上天气尽管无伤大雅,但多半是“好热噢”、“是啊”几句结束,无法期待话题延续,于是转而说起食物或时尚服饰,但若没有特殊的梗,要炒热气氛也不易,顶多只能当谈话的引言。

  最近我常端出来聊的,是理科相关话题。理科出身的我原本就对此较拿手,但不曾想到在喝酒时提起。我总以为,世上怕数理的人比喜欢的人多,搬出这种话题只会惹人厌。

  其实不尽然,这是我最近的心得。

  好比前几天,我和某出版社的人吃饭时,对方的董事提起夏天忘记把啤酒放进冰箱,想喝却没得喝之类的事情。他的对策是将啤酒倒进盛装冰块的玻璃杯里,趁冰块还没溶化赶紧喝掉。

  “遇到这种情形,有个好办法。”我说。“把罐装啤酒直接埋进冷冻库的冰块,转动几十秒,很快就会冰透。我试过好几次,十分有效。假如想快些,可以在冰里加盐。”

  大伙都露出一副“满有道理”的表情。看样子,是单纯认为接触冰冷的东西,自然会变凉。

  于是,董事又开口:

  “对了,大家小时候都做过棒冰吧,那也是在冰里加盐。之前我都不知道盐具有吸热的特性。”

  听到此处,我有点吃惊。

  “盐没有这种特性。任何能很快溶于水的物质都可以,不一定要盐,砂糖也没关系。”

  这回换董事惊讶了。“咦,砂糖也行吗?”

  “没错,只要能让凝固点降低的都可以。”

  “凝固点降低?”

  “若有东西溶解于液体,则需要更低的温度才能让液体变成固体。具体来说,水原本是在零度时结冰,但盐水或糖水结冰的温度会比零度还低。”

  “哦,原来如此。可是,这样要怎么解释加盐会让冰的温度下降?”董事歪着头感到不解。

  “水是在零度结冰,不过并非一到零度马上结冰,而是要再冷一点,才会结成零度的冰。这您晓得吗?”

  “嗯。”

  “所以,最重要的是在此一临界状态下的水。假设用冰来冰罐装啤酒,接触罐子的冰温度会上升,不久便由零度的冰变成水。此时加盐进去,水就变成盐水。这些盐水的温度又会因旁边尚未溶化的冰而降低。只不过,盐水的凝固点较纯水低,即使降到零度以下也不会结冰,持续以液体的状态存在。”

  我试着慢慢讲解,出乎意料地,在场众人异口同声表示:

  “我今天才知道。”

  “嗯,学校的老师都没教。”

  是的,重要的事学校老师都不会教。我认为,原因在于“老师本身并未真正理解”。

  最近,我经常像这样,在喝酒时谈起传真的原理、钟表的石英是甚么物质之类的话题,且颇受欢迎。起初还以为大伙只是附和我这个喜欢理科的人,但似乎并不尽然,因为甚至有听众点播:“上次你提到石英,能不能再讲一次?”

  无论是传真或石英,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每个人都用得理所当然,但明白其中原理的极少。许多人经过提醒,才想起“对喔,我都不知道”,而一旦发觉,便不禁心生好奇。

  不仅是物理、化学,我还会准备生物的话题,诸如“鲨鱼和魟鱼为甚么没有鱼鳞”、“为甚么海里没有青蛙”等,更是我的拿手好戏。

  我认识的女性中,也有人表示:“我一直以为自己偏好文科,但既然会对科学的话题如此感兴趣,说不定是理科的料呢。”她当然是开玩笑的,不过我相信她乐谈理科的话题是事实。如今孩子们对理科不感兴趣成为问题,我不禁思忖,让孩子们讨厌理科的,不就是学校吗?

  喝酒时选择话题的重点,是找出一般人认为“我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或东西,却从未认真思索过”的主题,愈贴近生活愈好。

  只不过,有一点得注意,就是说话的时间绝对不能太长。我总是先下一句前言:

  “那么,我来解释传真的原理。只要三分钟,三分钟之后,你就能完全弄懂。”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