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一般来说,作家创作的功力可分为两种程度:无我境界,以及有我境界。前者笔下的主角个性千变万化,能文亦武,彷佛与作者丝毫无关连,完全是凭空捏造的虚构人物,如创造出郭靖、杨过、韦小宝等角色回然相异的中国武侠文学泰斗金庸,正是此类作家;后者所谓的有我,自是指书中处处可见作者的身影,换句话说,主角简直是作者的代言人,柯林·德克斯特便是堪称这类作家中的翘楚。 剑桥作家,幽默博学兼备 1930年,柯林·德克斯特出生于英格兰东部的林肯郡,自小喜爱文学。1953年,德克斯特于剑桥的基督学院取得古典文学的学位;5年后,他在同一学院继续攻得硕士学位。而后,德克斯特进入皇家特种通讯部队服役,退伍后便在多所学校任职。由于长年文学素养的训练,德克斯特自然而然地走上创作之路,更因为热中于填字谜游戏,对他选择推理小说的创作有间接的影响。德克斯特的风格传承于另一位大师Michael Innes,在扎实的解谜布局里,巧妙地呈现出笔者的博学多闻与幽默感。在他以牛津为地理背景的系列作品中,成功地塑造出一位神探莫尔思(Morse)。 分身奇术,神探尸体双职 如同前言所述,刑事调查局的组长莫尔思,其实就是德克斯特的化身。莫尔思的兴趣,即是德克斯特的专长:文学诗赋、古典音乐、以及填字谜游戏。尤其在填字谜方面,德克斯特可称是高手中的高手,他曾两次于大赛中获得首奖,这种解谜的思考逻辑训练,的确对推理小说绵密羉复的布局编排有极大的助益。另一方面,德克斯特有严重的耳障碍。在1977年的作品《昆恩的静默世界》中,这项残障被转化成遇害人惨遭谋杀的关键原因,德克斯特藉此暗喻了自己在现实生活里所遭遇的困扰与不顺。同时化身为神探和被害人,德克斯特表现出来的“有我境界”,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牛津神探,以假乱真的玩笑 在小说与现实的对照中,唯一不同的是德克斯特是剑桥人,莫尔思却是活跃于牛津的警探,德克斯特刻意将犯罪现场全设定于牛津大学城,或许是剑桥人藉此污蔑牛津,让牛津的文化气质显然不及剑桥,这也许是文人灭他人志气,长自己威风的一种玩笑。 德克斯特曾于1979年、1981年两度获英国推理作家协會颁赠银匕首奖,1989年更上层楼,囊获金匕首奖的最高荣誉。如今已届70大寿的德克斯特,无疑是当前仍在人世的推理大师中,辈分最高的一位,因此,若称德克斯特为当世的谋杀之王,应不为过。 作品有: 《Last Bus to Woodstock》,1975; 《最后的衣着》,1976; 《昆恩的静默世界》,1977; 《Service of all the Dead》,1979; 《The Dead of Jericho》,1981; 《The Riddle of the Third Mile》,1983; 《The Secret of Annexe Three》,1986; 《The Wench is Dead》,1989; 《The Jewel that was Ours》,1991。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