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人生的挫折



  有人说,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大相径庭,水火不容。成为商界巨子的李嘉诚,却能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成一体。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他体现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传统美德。
  这种中国传统美德是李嘉诚为人处事的基础,并由此延展成为他从商的准则。这些都得益于他父亲的熏陶。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府城(现潮州市湘桥区)面线巷一座古宅里的书香世家。
  1940年初,11岁的李嘉诚随家人为逃避日军侵略战祸,辗转迁徙香港。
  “未学经商,先学做人”,这是李嘉诚经常说的一句话。李嘉诚的父亲、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李云经面对现实,携长子李嘉诚果决地走出象牙塔。他要求李嘉诚首先“学做香港人”。
  首要的交际工具是语言。香港的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粤方言,潮汕话属闽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香港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它是香港社会的一种重要语言工具。
  李云经要求李嘉诚必须攻克这两种语言,一来可以立足香港社会,二来可以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将来假若出人头地,还可以身登龙门,跻身香港上流社会。
  李嘉诚遵秉父旨,勤学苦练。即使后来因父亲过早病故,李嘉诚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他也从不间断坚持业余学习广州话和英语。
  不能说语言与经商风马牛不相及。试想,如果不懂广州话,且不说难以在商场自由交往,就是生存质量也要大打折扣。赚钱从何谈起?
  英语更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长江塑胶厂创业的过程中,李嘉诚就凭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商直接接洽,而赢得了使长江塑胶厂起飞的订单。而李嘉诚之所以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塑胶花大王”,其契机就源自李嘉诚从英文版的《塑胶》杂志获取了可贵的信息。至于李嘉诚后来大规模的跨国经营,就更离不开英语了。
  我们可以假设,李嘉诚假使只会说他的潮汕话,那他的商业活动就最多只局限于潮籍人士。他即使成功,也很有限了。
  1943年,李云经英年早逝。他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相反,给李嘉诚留下一副家庭的重担。但另一方面,李云经给李嘉诚留下了终生受益的丰厚遗产,那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生活重担与做人道理,在李嘉诚的商业生涯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李云经临终前,哽咽着对李嘉诚说了两句话:“阿诚,这个家从此靠你了,你要把它维持下去啊!”“阿诚,阿爸对不起你……”
  就是因为对父亲的承诺和对家庭的责任,年仅14岁的长子李嘉诚谢绝了舅父继续供他上中学的好意,毅然决然地辍学求职。他要挣钱,要挣好多好多的钱。14岁的少年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养活母亲和弟妹。他必须挣钱。残酷的生计,迫使李嘉诚别无选择地走上从商之路。
  李嘉诚的理想是当一个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如果不是迫于无奈,他是不会去从商的。李嘉诚后来回忆说,就是立业之初,他的理想还依然是“赚一大笔钱,然后再去搞教育”。
  由此可见,李嘉诚从商实在是身不由己、逼上梁山。这也许就是时世造英雄。别无选择使李嘉诚义无反顾。商海搏击之后,他终于成为香港首富、世界华人首富。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人生遭遇的反作用力是多么巨大,因此可以得到启迪:我们应该正视并且利用人生的挫折,甚至应该自加压力,发挥出自身的巨大潜能。
  此外,父亲还教给李嘉诚丰富而珍贵的做人道理。比如“贫穷志不移”,“做人需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
  父亲的熏陶和遗训,李嘉诚永世不忘,并延展为从商的准则。因此,李嘉诚在香港乃至国际商界树立起良好的大家风范,因其恪守商业道德而赢得了高度的信誉。这千金难买的信誉又回馈了李嘉诚无数的生意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