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文学教学呼唤教师的文学素养

作者:郭惠宇




  上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白马湖畔,一所私立的春晖中学,集中了一批博学有识之士,经亨颐、夏丏尊、冯三昧、杨贤江、朱自清、匡互生、丰子恺、王任叔(巴人)、刘熏宇、朱光潜以及何香凝、柳亚子、蔡元培、黄炎培、张闻天、李叔同、叶圣陶、陈望道、吴稚晖、俞平伯、吴觉农、蒋梦麟、于右任等来此执教或讲学。一时间那里英才荟萃。区区白马湖畔,养育着不同风格、各种流派,参差互见,相得益彰,余韵源远流芳,至今犹令人回望不已。
  语文新课标和正在实施的高中语文新课程,对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于是,一些十分严峻的问题摆在了语文教师的面前:我们教师的文学素养真的能够适应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谋稻粱”之余,还有多少人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还有多少人动笔写作,还有多少人在研究文学现象?……这不由地让人想起“白马湖现象”,让人为之唏嘘感慨。
  面对文学教育的现状,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就是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普遍偏低。首先,许多教师自进入教师角色之后,已经失去了关心文学发展、文学现象的兴趣,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文学研究的进展,其知识仅仅停留在大学读书时的知识阈内,他们对文学的了解有的甚至落在学生的视野后面;其次,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习惯于现成的结论,一切以教参为依据,不愿也不会去认真品味文学语言;再者,当今中学校园里绝少有乐于写作的语文教师,教师出身的作家或是写手凤毛麟角。许多中学语文教师避重就轻,大搞自己熟悉的三大文体教学,漠视文学教育这块广阔而丰美的领地。
  语文新课标确立了新教育理念及开放性育人目标,我们强调教师努力更新自己的人格结构,以崭新的眼光、襟怀和气度去实施教学,去评价学生,并且通过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程氛围来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能、升华其人格品位,同时,自然也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持续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健康的现代人格的塑造者,既要注重不懈地优化自己的人格素养,又要在新课标背景下,明确自己职业角色及其教育职能,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水平。这其中,文学的教学就亟待教师的文学素养的提高。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对文学的感悟能力。作为文学教学,其本质是审美的,理应以感性为主,以促进想像的灵活性和丰富性的提高为己任,而不能听任理性的分析取代感性的领悟。因此,我们就要从文学的特点出发,树立起审美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去进行文学教学,使美回归文学教学的课堂,使文学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审美享受的活动,一种再创造的活动,让涌动着生命激情的文学作品,唤起学生的生命的激情,用美点燃美。
  很难想像一个缺乏文学素养、缺少感悟能力的语文老师能够把语文课上出滋味,上出精彩。那种絮絮叨叨地提问,匠气十足地诠释,是无法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无法唤起他们对文学的激情的。文学作品教学的课堂里,应当充满文学味儿的话语,这里有精心营造的优雅氛围,有极富语言张力的讲述;有对优美诗意的捕捉,有对深邃哲理的提炼。让学生置身于令人陶醉的意境画景,让学生的心灵沐浴着明媚的文学之光,从而激发出对语言文学由衷的热爱。
  二、教师要养成勤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当一名有“文学味”的语文教师,广泛的阅读是基础。试想教师不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怎会有课堂上旁征博引的机智,信手拈来的潇洒呢?教师远离了文学作品的浏览,势必会在文本中兜圈子,也势必会语言枯涩,见识浅陋。只有自己成为精神世界“美食家”,才能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事实上,学生大凡都喜欢知识面广、文学素养高的语文教师;而教师自身素养的匮乏,展现于学生自然是面目可憎了。同时,阅读实践的丰富,对教师自我读解文本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一些教师疏于读书,懒于阅读,造成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认真读解文本的现象,或是别人代读的,或自己没有读懂,或是对文本庸俗的读解,更有甚者对文本作出错误的解读。
  所以,语文教师应当把广泛阅读作为应当备的第一课,只有备好这一课,你的语文课堂才有可能闪现文学光彩。诚如于漪老师所言: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造就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下工夫培养课堂教学的真本领。要提高语文教师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要读书,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和写作视为自己生命的体现形式。
  三、教师要努力成为文学作品创作或其他写作的行家里手。可以这样说,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是不称职的语文教师。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运动,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优势,要特别注意提高写作水平。它是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一种基本要求,我们不仅要会写下水作文、教学论文,还要会写散文小品甚至小说。只有当自己感受到写作的艰辛,体会到写作的秘籍门道,你去指导学生才会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出口成章,下笔能文”一直是语文学习追求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能够率先垂范,其引领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反之,教师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我们的语文教育将很难有发展。
  让我们再回到白马湖畔,有如此学识渊博的名人曾为教师中一员,是我们今天从事语文这个职业的人的一种骄傲,也是一种鞭策;而能领受这些大师教诲的学生该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但愿“白马湖文化”不要成为中国教育的绝响!
  安徽马鞍山二中 2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