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在做中学

作者:张宏伟




  《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上刊登了一份来自大洋彼岸的“我在美国教中国语文”的课例,读后不禁想起了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杜威认为:一个人最好是从“做”中学习,学习不仅应该包括使用书本,而且包括使用工具和使用与学习有关的材料;学习不仅在学校内,还应该包括在一个社会之中,使学习尽可能多地与劳动和社交相互作用。
  观方老师的整堂课,学生置身于文本内容和与文本相关的资料背景之中,教师通过电脑车等多媒体适时调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一直处于一种不间断的动手、动脑之中。通过积极地摄取信息、有效地分析信息,最终完成自我评价和发展。完善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使学习成果更加显著,而且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小组成员,使他们在“做”中得到了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由此,我想到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对美国教室里的描写:美国的学校教室有许多不同形状的书架,摆设着适合该年级学生阅读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一个班20个左右的学生足有500多册书,恰似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四周墙壁从上到下井然有序地贴满了一学期所要学的主要内容或已学过的重要知识,于是,四周均成了会“说话”的黑板。总之,学生一进教室,目及之处便是各种知识,仿佛融进了知识的海洋,可以自由获取。
  值得注意的是,整堂课的实施,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一个好的教师力求使他班上的学生在他的控制下,但是最好的教师知道首先必须能控制好他自己;一个好教师是热情亲切的谈论家,但是最好的教师知道,当他的学生争取用自己的语言形成他们的思想时,如何保持镇定和忍耐;一个好教师能告知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良好答案,但是最好的教师能够不说话,而帮助他的学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的机会和无尽的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许多挑战: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活动为手段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如何具体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与学生的自主选择应怎样衔接?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不足的现状如何解决?但不管怎样,“在做中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途径,这也是这份课例给予我的最大的教益。
  山东邹平教育局教研室 25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