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让心灵在诗韵中飞扬

作者:张冬颖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诗歌的意象研究是诗歌鉴赏的难点,为此我以“意象研究”作为一个切入口,与学生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题目是《诗国采微》。
  我和同学们搜集了古典诗词中的常见的十大类五十二种意象,例如天气、山川、建筑、昆虫等。在搜集意象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明月”“流水”“花”“蝉”“鸿”这五个意象使用的频率很高,所以我们全体师生决定把这五个意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从宏观上探究古人青睐这些意象的原因。这样课题就确定了下来,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分成五个小组,分别以五个意象作为小组的名字,他们利用网络、图书馆搜集资料,查找了大量的诗词,并对这些诗词中相关意象表达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并加以归类,提炼出了小组结论,然后我们全班同学用一节课交流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同学们思绪飞扬,陶醉在古典诗词的丰富内涵中,情感受到陶冶,情韵得以升华。下面是课堂上的一些精彩片断。
  我说:“下面我们针对花、流水、明月、鸿雁和蝉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哪一组同学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花”组说:“老师,我们认为‘花’主要可以表达以下几个方面的情感:
  第一,写落花多言春尽,以此来表达人生短暂、红颜易老、世事变迁的无可奈何之感。如: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说花儿慢慢凋谢,如流水一样不可挽回,去年南飞的大雁又回来了,可是春已不复存在。诗人对此无可奈何,惟有感叹。“归雁”“落花”在诗中独具韵味,诗人借助这两个意象寄托自己的感情,或人生短暂,或红颜易老或世事变迁。
  第二,花也能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气氛。如: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在这里,无论是落花,还是梨花,均衬托出夜的宁静和谐,蕴含了作者无尽的慨叹。
  第三,花由开而落,由萌发至凋零,一种苍凉的寂寞感油然而生。如: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最后两句,诗人以花鸟喻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这样一则使人触景生情,二则诗人移情于物,“花溅泪”表达作者对春色衰败景象的无尽感慨,同时让人产生苍凉寂寞之感。
  第四,用花象征风华正茂,娇美多情。如: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最后两句,诗人以“露花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显现出女子的娇美多情。
  同学们的观点让我获得了极大的启示,我不禁激励同学们说:“‘花’这个意象受到古往今来人们的喜爱,它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解读‘花’这个意象,就等于进入到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同学们以点带面,有所提炼,有所升华,我相信花这个意象会给你们带来研究的广阔空间。”
  接下来,其他小组争先恐后地交流了自己小组的成果,他们归结出,“流水”“明月”“鸿”“蝉”这几个意象可以表达愁绪、怅惘落寂、孤独、思念之情,也可以渲染宁静和谐的自然美或寄托作者的情思和抱负。
  五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制作了课件来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有的小组还播放了搜集的音乐和影视材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了解,我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成果进行了讨论和质疑,使同学们的结论更加严谨。同时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诗人为什么青睐这些意象,中国古代诗人在使用这些意象上和外国诗人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积极思考,发表了精彩的观点:
  生1:我主要想从审美角度来说,中和之美也是中国人追求的理念,中和之美是贯穿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共同的审美观念。同时古典诗词要求画境与诗境的统一,而画境必然需要画中的各个景致与整体画面的和谐,因此诗中的意象不可少地要与诗境相结合。
  生2:我也试着从文化角度去思考。远古的人与自然是一种矛盾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支配自然的能力增强。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形成了人与自然中和的创作倾向,并逐渐成为这一题材的主流,并一直影响着后世。
  生3:儒家的思想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儒家提倡的温柔敦厚及大同思想发挥着其潜移默化的作用。道家思想强调“与人和”“与天和”,功利性必须与伦理性共存。古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美好”和“团圆”,因此频繁出现月、花、水、蝉、鸿等意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此,学生已经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腹地,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反思,从哲学、审美、历史、政治等角度进行宏观思考和整体观照,心灵在诗韵中尽情飞扬。
  长春市希望高中 130024
  
  课堂感言——
  这节课给予我的影响太深了。我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古典诗词,原来对古典诗词似懂非懂,抓不住鉴赏的关键,这一次,我了解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几十种常见的意象,并对“明月”这个意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不但了解了古人使用这个意象表达的几种思想感情,而且能够从宏观上去比较中外诗人选取意象角度的不同,这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诗歌是时代的心声”,我感觉我把握了学习古典诗词的方法。这节课给予我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有情感上的陶冶和智慧上的启迪。(长春市希望高中 曹晓聪)
  这节课的容量太大了,我们组同学在课上课下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小组又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形成了结论,还在课堂上广泛质疑,从宏观上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审视和反思。我觉得一次好的研究性学习让我受益终生,我不仅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而且懂得了应该如何严谨地治学、科学地下结论,更重要的是我从历史和文化的高度去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体味到了古典诗词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它将启迪我去继续探索中国文化。(长春市希望高中 周男)
  【说课晬语】
  我有过和张老师相同的经历,带领学生搞研究性学习,研究唐诗宋词,学生特别欢迎这种形式。张老师的学生也表达出了这样的心声。当年我搞这样的活动,全省听课的高中教师500多人。但那个年级的高考没能得到全省的状元,顿时谴责声起,有的语文教师在一个庄重的场合指责我,说没考好就是因为搞了所谓的研究性学习。其实,我们语文考得很好,但没考好的账都记到我这里了——谁让我是出头的椽子呢!我认了。还好,张老师没遭到我那样的指责。
  我搞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本省一位资身的语文教师当众评价,说学生这一堂课所展示出来的底蕴,单从读书上看,肯定超过不搞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的三年的读书量。这一点我是赞同的。张老师这堂课也是这样。也有同行抬杠说,你上蹿下跳搞研究,高考根本不考这些没用的东西。是呀,我也抬过这样的杠,为了高考的三分选择题——选择病句,你就一股脑系统讲上一周的语法(还是暂拟体系),是不是有“高射炮打蚊子”的嫌疑?更有甚者,为了应付高考的那道臭名昭著的文言文翻译,你就实词、虚词、语法现象地讲上一个月,并且把三年的文言文都搞成字斟句酌的翻译!更更有甚者,你干脆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一概改成做题!打住,这跑题了!其实,没有。你看,张老师和她的学生共同“让心灵在诗韵中飞扬”呢,如果猛然遭到棒喝,还不惊出病来。所以先“让我”受一棒吧。
  (张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