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让学生当一回军事家

作者:陈万勇




  《失街亭》是一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古典文言小说,由于看过电视剧或卡通书,大多数同学对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稍有了解,但又止于表层、流于肤浅。教这篇课文时,正值伊拉克战争爆发,中央电视台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对战事做了全方位的直播报道,尤其是主持人把军事专家请进演播室解说战争的做法,不仅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新闻需求,还深入浅出地普及了战争知识,极富创意,深受欢迎。受它的启发,我当即把这种新颖的形式引入课堂,让学生也来当一回军事评论家,对街亭之战进行评判,特别是对“谁应该担负街亭失守的主要责任”发表自己的意见。果不其然,同学们兴致高昂,发言踊跃。
  王仁虎同学首先发言:“我认为街亭失守,诸葛亮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用人不当是最大的失误。首先,马谡本性孤傲、恃才清高,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就有过叮嘱——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不能兼听,仅凭自己的主观认识意气用事,以致一招不慎,全局皆输。再说,马谡虽然不乏谋略,但多属纸上谈兵,缺少实际作战经验,在这个关键时刻,让他发挥特长做个谋士应该很能胜任,至于把守街亭,则应该使用那些沉稳持重且有过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将,而不应该冒险启用没有受过战场检验的新人。”
  观点一立,我顺势激将。潘鹏同学立即针锋相对:“我认为诸葛亮用人正确无误,街亭失守,主要是因为马谡太过轻敌,孤傲自恃,死守教条,未能充分地听从主帅的意见,很好地执行作战命令,且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建议和劝阻,一意孤行;再加上此前他曾两次用计成功,可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而漫不经心,我行我素,大意失街亭。刚才王仁虎说不应该冒险启用没有受过战场检验的新人,那么请问,如果不在战场上去检验,又凭什么知道马谡是纸上谈兵呢?”
  在前面发言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寻找证据,同学们纷纷提出了一些有理有据的看法。
  认为诸葛亮应该担负街亭失守主要责任的理由还有:
  诸葛亮不仅用错了主将,还用错了副将。上将王平威望不高,能力有限,本来就人微言轻,而丞相临行之前又当面吩咐,“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本应用来告诫马谡的话却用来告诫王平,这不但使得“平生谨慎”的王平更加谨慎,而且更严重地削弱了王平在决策中说话的分量,致使街亭布阵扎寨时,他的建议根本就不能被马谡采用,从而造成不可逆转的错误。
  作为战场上的主帅,哪有询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的道理,排兵布阵,主帅应该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谁上谁下,怎么能让将领来定夺呢?再看马谡的举动,主帅“言未毕”,他就立即站出来说:“某愿往。”这分明给人以演双簧的感觉,说明他们私下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也足以证明诸葛亮有感情用人之嫌。
  司马懿的反映也可以从侧面印证诸葛亮用人的失误,当他知道街亭有重兵把守时,喟叹:“诸葛亮真乃神人,我不如也!”而当他知道守将是马谡时,他笑着说:“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可见,诸葛亮确实应该担负用人不当的责任。
  认为马谡应该担负街亭失守主要责任的理由还有:
  从战略部署来看,蜀军的主攻方向并不是街亭,而是从中路由斜谷进攻郿城直取长安,如果诸葛亮把大量的最为精干的将领都派去守街亭,这显然不利于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完成既定的作战任务。比较而言,马谡应该是防守街亭的理想人选,遗憾的是他的实际表现实在太差。
  从王平对马谡的劝谏过程也可以看出,街亭失守的责任主要应在马谡,是他大意轻敌,刚愎自用,没有按计划执行主帅的命令,从而导致战争失败。
  从军中问罪一节来看,马谡内心深知罪责难逃,故自缚跪于帐前。后来,诸葛亮挥泪痛斩马谡,则说明他执法分明,不以人情而论事,而是以先帝所托和国家大业为准则。
  纵观整个课堂,教师虽然只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但由于问题情景设置精当,学生参与度较高,他们以本为据,观点相互交锋,思想彼此碰撞,不时爆出智慧的火花。
  浙江黄岩中学 318020
  
  课堂感言——
  老师的课堂常常新意迭出:上《荷花淀》时,他把中央电视台的“梦想剧场”搬进教室;上《季氏将伐颛臾》时,他让我们把课文改编成剧本;上《鸿门宴》时,他让我们当一回说书艺人……这样的上课方式很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我们十分投入,在活动中既收获了快乐,也增长了能力。(浙江黄岩中学 陈振)
  老师特别注重培养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曾专门开设说话课来进行强化训练,很多时尚、焦点的话题都曾出现在我们的课堂。当然,常规的课堂中更少不了同学的畅所欲言,我们常常围绕老师抛出的一个话题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说”得不亦乐乎。渐渐地,我们的口才得以锻炼,思维得以激活。真的,我很感谢老师为我们精心创设的良好氛围。(浙江黄岩中学 徐正)
  【说课晬语】
  陈老师还真“让学生当一回军事家”,“真”就“真”在小课堂和大社会的契合。虽然这军事家当的是纸上谈兵——中央台请的个别的军事家不也纸上谈兵吗。从学生评价中可以得知,陈老师平时就很注重方法,很注重实效。“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作品,你讲什么?介绍小说的要素、分析情节、分析人物、概括主题、归纳写法?这些环节有多少是形式主义的!硬把这些环节建立起逻辑联系,累不累?学生信不信?其实应该先问问自己信不信。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语文课本一发下来,急急忙忙看一遍,真有几篇引人入胜的,没看够。心里盼着老师讲。可是,老师一讲,完了,索然无味!一篇美文被分解成条分缕析的知识了,而这些条分缕析的知识并不能合成美文!
  陈老师的一个问题,就把那些所谓不可缺少的环节都勾连起来了。凡是事后找责任人,都要回忆事态的经过,都要分析当事人的具体行为,这不就包含了情节和人物了吗,还有必要介绍小说的要素吗,小说又不是头一会学。可是,有的语文教师不管这一套,不管讲没讲过,全当做没讲过,从头来。陈老师的这个问题跨越了许多“程式”,直指要害:我(陈老师)不领着你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我只要你评价是谁的责任。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又必须分析情节、分析人物,那么你自己分析好了,只要你拿出观点(姑且不必考虑正确与否),你就已经进行了综合判断、推理的,你的思维就得到了锻炼,你就知道怎样以理服人、有理有据,而这些,都是你历练出来的。
  (张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