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让语言闪烁灵性之光

作者:李元洪




  我们看电影或电视剧时,常常会发现一些作品粗枝大叶,不讲究细节的真实;或公式化严重,缺少创新。譬如侦破片总会有这样的情节:公安人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线索,只要把这个犯人抓住,就万事大吉了,但偏偏是在公安人员推开犯人的房门时,发现这个犯人已在几分钟前被灭口了。如果是战争片,则一般都会有一个英雄人物身中数弹,但坚决不死,直到又有人来把他抱起来,呼唤他的名字,然后让他再说一两句诸如“不要管我”之类的话,才允许他死去。这种程式化的毛病并不鲜见,至于李逵用《法制日报》包肉,古战场上尸体狼藉的河面赫然漂浮着一只可乐瓶子等等草率马虎之事就更多了。但我们的批评往往是直截了当。我们只会说“这个电影太假,太粗糙,怎么那女士下水一番后,口红还那么鲜艳呢”,就是不愿意换一种方式来表述。其实任何一种意思,都是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而在不同的语境里,在不同的文体中,在不同的风格下,换一种更具灵性的方式表达,可能会更有意味,更有情趣,表达效果更好。
  那么怎样才能使你的语言富有灵性呢?记得诗人臧克家曾经写过一首题为《难民》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
  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
  把这群人度到这座古镇上。
  据说第二句诗曾三易其稿。第一稿这样写:“黄昏里扇动着归鸦的翅膀”;第二稿改为:“黄昏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第三次修改定稿为:“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这种雕琢的功夫不禁让人想起了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和贾岛的“僧敲月下门”来。臧克家在谈修改的体会时说:“请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黄昏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的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的淡,最后两者渐不可分,好像乌鸦翅膀的黑色被黄昏溶化了。”从光线的渐渐暗淡、视线的渐渐模糊的角度来看,一个“溶”字表意最为准确,最为贴切。从画面的动态与静态渐渐重合的角度来看,表现得非常传神,富有诗意,几令人过目难忘。我想,这就该算是富有灵性的“靓语”了。俗话说,“人饰衣裳马饰鞍”。诗也好,文也好,语言没有灵性,就会像良马没有金鞍一样,缺少夺人眼球的魅力。
  灵性的语言并非都出自天才之手,像臧克家这样的著名诗人,其靓丽的语言也都是经过数番敲打锤炼形成的,更何况初学作文的中学生呢!如果没有“靓化”语言的意识,没有贾岛反复“推敲”的精神,语言的灵性从何而来?反之,当你有了这种意识并致力于语言的“靓化”,那么,其途径也就不只一条了。我们来看这样两个例子:
  【例一】
  总是在收到家书或想到家时潸然泪下……那不是悲,也不是愁,只是一种想哭的冲动,一种难以抵挡的泪潮在顷刻间将我击溃。“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为何?因为蚁穴久矣!蚁穴深矣!长久的压抑和积累,会在爆发的一瞬间如山洪暴发,压倒一切,淹没一切。眼眸哪能承受如此冲击?闸口一开,一泻千里,自是覆水难收……这是我的弱点,难以把持的弱点。你可以骂我骂到声嘶力竭而我保证不吭一声,但只要一提起“家”我便会变得脆弱不堪,泪眼婆娑。自己在擦泪的时候也会想怎么这样没出息,难道一点办法都没有?是的,没有——惟一的办法是“回家”,而这条路从我报名那一天起就已经注定要被荒芜的。我说:“神啊,请给我一个机会!”神说:“自己的选择总要自己负责。”
  终于理解了“离恨恰如芳草,渐行渐远还生”的痛苦与无奈,无天,无地,一个游子在无边的芳草道上彷徨……“(节选自《想家》)
  【例二】
  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面向死板的屏幕
  面对着死板的屏幕,要敲出一篇冗长的文章,我不知向何处用力,眼前只有word里的一片素白。看着一个个方正的宋体字像跳蚤般蹦出,我感觉像是在对牛弹琴。牛,农家的牲畜,耕地的工具——要多俗就有多俗;琴,乐器的奇葩,骚客的爱物——想多雅就有多雅。当面对“牛”这种俗物,要你弹出绝美的琴曲,这几乎是对琴的亵渎——更何谈什么灵感!即使有,也在想到“牛”的一刹那时被消解得一干二净。这就是我的感觉:网络作文,如对牛弹琴,这是一种刁难!
  对牛弹琴,带着坚韧的信念
  摸索着键盘上的每一个方格,我的心中热血狂涌。世上无难事,“难事”往往只是自己主观假想的屏障。用键盘谱写乐章,岂是天险?困境,往往激励人奋起,如对牛弹琴。牛,人类的奴隶,只知食草;琴,世人的奇创,响穷天籁。面对“牛”这种奴隶,要创造出绝美的乐曲去感动它,不也是一种挑战?让牛闻曲起舞,从而达到人牛交融、牛人合一的佳境,虽很困难,但并非遥不可及!这就是我的感觉:网络作文,如对牛弹琴,这是一种考验!
  对牛弹琴,满足虚荣的心灵
  大凡人总会有些虚荣心,十月怀胎,新生儿一朝出世,谁不希望看到他人投过来一丝半缕赞许的目光?但在现实中,像我这种水平的人,得到赞美的机会可能很少。而在虚拟的网上世界就不同了。当成百上千的人浏览你的文章后总会有人留下一些温柔的声音。每当此时,我便心中窃喜。犹如一个平庸的琴手,我的琴曲不被人们所赞颂,所以我对牛弹琴。没有牛知道我是谁,来自何方。当我“对牛当歌”时,哪怕只有一头牛给点面子,扬起头嘶鸣两声以示喜爱抑或嘉许,便足以让我欣喜兴奋,毕竟我的曲并非一无是处。这就是我的感觉:网络作文,如对牛弹琴,这是一种慰藉!
  ……在这假名真话的世界,在这放浪形骸的幻境,解开灵魂的枷锁,飞出应试的桎梏。我选择了网络作文——空山新雨,芳草青青;闲来无事,对牛弹琴。
  (节选自《对牛弹琴》)
  上述二例都是从我校朱峰同学作文中节录出来的。作为中学生的作文,他的作文应该算是写得比较出色的。第一例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善于引用,形象地说就是借用别人的婚纱打扮自己的新娘。引用的材料是不是一定要出自名人大家呢?不一定。只要具有广泛的传播性或者高度的概括力均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一篇文章中假如有几处“引用”,又恰到好处,那么,这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阅读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增加文章的内蕴,使文章显得丰富厚实。如例文中借用成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泻千里”“覆水难收”,诗句“离恨恰如芳草,渐行渐远还生”等,就都具有这样的功效。当然,文中故意的“文白夹杂”和虚拟的与神对话,也大大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和色彩,读起来兴味盎然。
  例二的成功得益于修辞手法运用得好。标题以“对牛弹琴”比喻网络写作,新颖别致;而且小标题之间运用了反复和排比的手法,精心打造,很有气势。行文中所用修辞手法就更多了。如:“一个个方正的宋体字像跳蚤般蹦出”,殚精竭虑写出文章犹如“怀胎十月,新生儿一朝出世”,“犹如一个平庸的琴手,我的琴曲不被人们所赞颂”等,运用比喻手法令语言生动活泼;“牛,农家的牲畜,耕地的工具——要多俗就有多俗;琴,乐器的奇葩,骚客的爱物——想多雅就有多雅”,“在这假名真话的世界,在这放浪形骸的幻境”,“解开灵魂的枷锁,飞出应试的桎梏”等句运用对偶,整齐干练;“闻曲起舞”,“人牛交融,牛人合一”,“对牛当歌”等则巧妙移用,谐趣丛生。所有这些,无不使文章平添了一份鲜活,一丝意趣,一点灵性,一抹亮丽。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大家都很熟悉的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我偏执地认为这首诗中最感人最有魅力的一句就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意象有色彩,有动作,有情态,有“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楚楚动人。用新娘来比金柳,形象逼真,贴切生动,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康桥多么深切的眷恋!试想,既然是“新娘”,谁不依恋?若不是无可奈何,谁忍别离?一对新人作别,其中该有多少惆怅,多少不舍,多少无奈,多少忧伤?细细吟咏,真是韵味无穷。
  无论是高考还是平时作文,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告别语言的干瘪无味、面目可憎,可以看做是仅次于作文立意的重要问题之一。语言有没有灵性,能不能“靓”起来,既体现出一个人是否善于汲取阅读的营养,也体现着其思想是否灵动鲜活。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平时的习作中努力培养自己的“靓化”语言的意识,善于阅读,善于模仿,善于化用,多揣摩,多练笔,努力使我们的习作语言富有灵性,“靓”人眼目。
  江苏张家港高级中学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