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从“人”的角度看《雷雨》的主题
作者:张云霞
从周朴园和自己身边人物的复杂关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在现实中以否定性因素为主导的人物性格。但作家又饶有深意地把他的故事放在一个忏悔的框架内,解构了他在利益社会中的拼搏、争斗、算计、付出的价值意义。
剧作的尾声,情节又回复到序幕的内容,写十年后教堂内钟声悠悠,大弥撒的音乐阵阵。周朴园在圣经声中作着无言的忏悔。《雷雨》的整个故事放在序幕和尾声这样一个忏悔的格局内,是有深意的:
(一)它加浓了周朴园晚年的忏悔意识,那最后一抹的繁华旧梦都被人物浓浓的忏悔消解了,从而突出了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可见作者无意要塑造一个阶级的类型,更没有先入为主式的政治观念图解,而是着意于刻画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作者如果仅把周朴园当成一个阶级的代表(曹禺当时根本就没有这种理念),那么理所应当让他死掉,用他的死亡象征他所代表的阶级的灭亡,像《家》中的高老太爷的死代表封建阶级的灭亡一样。但是,剧本写周冲、四凤、周萍都死了,侍萍、繁漪都疯了,而惟独周朴园既没死,也没疯,一个人孤独地活着,活在深深的忏悔里。在作家看来,只有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这就突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因此,作品中周朴园的形象是很复杂的,既有明显的否定性因素,也有浓厚的人性的东西,是善恶并存、好坏兼备的。这种人物塑造方法在当时的中国戏剧史上无疑具有巨大的超越性。首先,他超越了中国传统戏剧中“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的脸谱化的单一模式,扭转了人们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线形思维,表现出了生活的深度。其次,也超越了现时的阶级关系与阶级对立。表现出一种人性的深度。在剧中,作者批判的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哪一个具体的阶级,而是宇宙、人类自身,表现的是对人的缺陷、人的困境和人的命运的执著探索。
(二)它对周朴园的故事构成了一种远距离的审视和否定。如同有一位智者站在高处,以一种悲悯的眼光俯视着利欲社会的人们,对着人类的纷纷扰扰在摇头叹息。我们可以想见,像周朴园这样强悍的人物尚且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又何况天底下的更弱小者呢?作家用了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生存挣扎,从而印证了他在创作《雷雨》时的一个很明显的主观意图,即典型的“曹禺命题”——“残酷”。“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我是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⑥
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作品的主题应该是:
《雷雨》通过20世纪20年代周鲁两家的悲剧故事,深刻地状写出人们在当时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和悲剧命运,体现出作家对人类苦难的悲悯情怀。
①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第272页,新文艺出版社,1953 ②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第282页,作家出版社,1957 ③④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册第183、18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⑤曹禺《〈雷雨〉的写作》,《杂文》月刊,1935.2 ⑥曹禺《〈雷雨〉·序》
河南郑州师专中文系 45004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