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一文两读” 巧分妙合
作者:张慧莲
一、读课文,明确要求。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直接提出学习要求:用“一文两读”的方式学习本文,完成读“散文”和读“说明文”两个步骤,去感受文本、领悟文本。
二、读“散文”——选点寻“美”。
这一板块是侧重于教师的指导,用学习散文的方法,意在学习语言、体验情感,感受好马,并做一定的语言积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从词语、句子的品味到情感的抒发、句式的仿写,循序渐进,始终贯穿朗读、探究,让学生发现文章文笔的优美之处,由读入情,由情入理。其基本节拍是:
第一,跳读课文,从描写的角度讲读文本的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绘马的雅词与描绘马的妙句并积累,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大量贴切而生动的形容词与描写句所产生的美。
第二,品读课文,从情感的角度讲析文本的美。问题探究:文中写了哪两种不同状态下的马,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各有什么特性?
通过品析,我们可发现文章写人类驯养的马,表现了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写天然野生的马,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马的情感正如散文的“神”,将作者的体验与感悟,淋漓尽致地传达给读者:人类能否因为拥有超过其他动物的智慧和物质手段,就有权主宰其他生命形式的存在方式,甚至主宰它们的生死呢?
第三,背读课文,从句式的角度讲解文本的美。文章句式优美,长短相间,很有节奏感,使表达轻松、自由。可要求学生背诵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并作仿写(说)训练。
在这一板块中,教者将“读散文”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节拍,这实际上是要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受课文散文化的美点,进行人格品质的熏陶。
三、读“说明文”——整理练笔。
这一过程侧重于学法的渗透,让学生充分地活动,通过列表格比较获取知识,通过写解说词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整理知识、获取信息,并作小“说明文”式的练笔。
第一层次:读课文,了解科学小品文在说明手段上的特点。
①找出每段的中心句,进行点评。
②重点阅读第五段,通过与其他几种动物的比较,用图表的方式、平实地说明马的身材、颚骨、眼睛、耳朵、鬣毛、尾巴等外部特征。
第二层次: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要求是选取某一段落,以解说员的口吻写一段解说词,多角度介绍马。如家马、野马、好马、有人性的马、懂感情的马、千里马等。
四、整合理解,交流感受。
把文本的内容、语言、感情在这一过程中整合,让学生归纳出布丰写这类文章的特点:对动物的描绘不是完全用客观主义的态度去介绍,而是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他们画像,因而读来既生动具体,又饶有兴味。然后推荐阅读布封《自然史》中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分组用汇报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综观教学过程,“读散文”中侧重于老师的教,“读说明文”则侧重于学生的学。这两个板块不是平均分配,而是为了分别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这种解读文体的阅读形式,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体的比较把握、综合理解。通过迁移对布封的同类作品予以再了解,能进一步了解小品文的特点。我对这篇科学小品文的研读与设计的基本理念是:
语文课堂的教学应是不拘一格的,应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找到教材的规律,有创意地解读,这既是教法,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法。
一堂课的设计应该既是语言的设计,更应是思路的设计;既能体现新课标理念,表现教师的风格,更要给学生以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智能。
湖北石首市文峰中学 43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