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句号里的潜台词

作者:吴神兵




  请看下面七个句子:
  1.“就是——”她走近了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
  2.“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面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成了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开玩笑么?”
  3.“她么?”卫老婆子高兴的说,“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后的不几天,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4.“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
  5.“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
  6.“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地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7.“祥林嫂,你实在是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这七个句子中,前三个“说”后用的是逗号,后四句“说”后用的是句号。我在教《祝福》的时候,一个学生提问:在文中,同样是说话者处在中间,为什么有的地方用逗号,有的地方用句号?是不是鲁迅先生的使用不规范?对此,我认为,这不是不规范问题,恰恰是鲁迅先生处理标点符号的匠心所在。
  逗号和句号都有其基本用法,逗号是句中停顿,句号是句末停顿;从时长来看,逗号较短,句号较长。按其基本用法,后四个句子都应改为逗号,但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用句号呢?要理解这样的处理,需从表情达意的效果上分析。例4、例5基本上是同一个句子,“说”后都用句号,可以让读者想到祥林嫂说话时停顿的时间较长,而这较长时间的停顿是因为祥林嫂说这些话时又陷入了对悲伤往事的回忆之中,所以说话时语气迟缓,神情恍惚。例6在“说”后用句号,可以从这样两个层面去理解:其一,柳妈所说的,是两个话题,前一句柳妈粗暴地阻止了祥林嫂的絮叨,后一句是柳妈询问祥林嫂额上的伤疤。其二,表现了柳妈的心理过程。柳妈知道自己粗暴地阻止了祥林嫂,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她的自尊心,会造成其沉默,但既然是闲聊,不可能中断,于是柳妈就另起话题。但是这个话题不能来得过快,以免祥林嫂不搭理而自讨没趣,所以要等上一段时间再去问,而所问的问题又是祥林嫂的耻辱,所以得慎重些。例7“说”后句号的运用,也可以看出柳妈的神态和心理。“诡秘”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柳妈的狡黠,而句号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柳妈的心理:她要故意停顿一段时间,卖一个关子,激起祥林嫂的好奇心,以满足自己的某种虚荣心理。殊不知,这一卖弄,加快了祥林嫂的毁灭。
  这四个例子中句号的运用,在表达上还收到了以无胜有的效果,丰富了读者想像的多样性,拓展了想像的空间。在例4、例5的停顿间,可以插入这样的内容:“祥林嫂的眼前又似乎浮现出满山的白雪,散落在雪地里的篮子,阿毛的鞋子、帽子,以及猩红的血迹……”在例6的停顿处,也可以插入这样的内容:“祥林嫂失望地望着柳妈,不再做声。两人沉默了一会。柳妈看到祥林嫂的神态缓和了一些,又接着问道……”在例7中,似乎可以插入这样的内容:“柳妈看到祥林嫂惊讶不已,心里一阵发笑,又诡秘地说……”当然,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补充,每一位读者也许不能完全解读其中的内涵,但正是各种各样的解读,丰富了空白处的内涵,而使作品语言更显出张力,这也是作品语言应有的特质。回过来再看例1、例2、例3,这三个句子的人物语言,前后内容的连贯性非常强,几乎没有停顿;且说话者的情状已交代得非常明白,从这情状来看,她们并没有停顿的意图,所以没有必要用句号。
  湖北通城一中 43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