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不仅是为福建高考作文“座次”叫屈

作者:张永俊




  2004年,全国共有15套高考卷横空出世,蔚为大观,作文题更是百花齐放。几个月前,《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搞了一个评选“最满意高考作文题”活动。笔者几经筛选,最终给福建卷高考作文题投上了庄严的一票。意外的是,在2004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刊登的黄蔼北《给2004年高考作文题排座次》这篇文章中,福建题的“座次”太低。
  
  一、从黄老师的“理由”谈起
  
  1.关于黄老师把福建题定性为“费解型作文”的问题。我左看右看,不知其“费解”在于何处。是要求不明?人物或文学形象不突出?注意事项有缝可钻?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把作文题给学生看,不能写或不会写的有之,但没有一个说福建题是“费解”的。
  2.关于高二学生“语焉不详”的问题。鄙人今年也教高二。高考过后,我把15个作文题都印发给了学生,学生们对曾国藩“语焉不详”的大有人在;不单对曾国藩,就是对霍金、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等也没有“语焉‘得’详”或“语焉‘很’详”的。在这里我们不能只是埋怨高考题,我们必须进行一下自我反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在“附录一”的《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里,又特别强调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学生没有读,老师又没有指导读,这难道是出题者的过错吗?我想,这为我们的教学“失误”敲响了警钟:教学不能盲目呀!好在我们正值高二,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抓紧时间吧。
  3.关于“福建是个以山区为主的沿海地区,人口层次不统一”的问题。福建,我没有到过,只是通过简单的地理知识有个约略的了解,但我不想谈这一点。我认为即使是北京市,甚至纽约,人口层次也不可能“统一”,如果能“统一”的话,高考也就没有意义了。连鲁迅、孔子都谈不出一言半辞的考生,怎能登“大雅之堂”?我们基层教育搞“普九”,搞“素质教育”,成果又在哪里呢?
  
  二、说一说“什么样的作文题是好试题”
  
  什么样的作文题是好试题?我十分欣赏曹阳老师发表在《语文报·高考版》的文章《2004年高考作文话短长》中的一段话:“(好试题的特点)第一、有激发功能,既让人人有话可说,又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不同水平的考生拉开档次,这是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第二、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试题既要写作空间广阔,又要有一定的限制因素,叫做‘广阔有边’。不仅仅写作空间大就是好题目,还必须有一定的新颖性,使考生没有似曾相识之感,更难以宿构、套写。第三、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引导功能。”
  “让人人有话可说,又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不同水平的考生拉开档次”的标准在福建题中是有明显体现的。我教的是普通班的学生,他们的成绩梯度是很大的,有的阅读量较大,即使萨达姆的家底似乎也知道,也有的对任何事总是无动于衷,甚至连父母的生日也搞不清。假如让他们以“我的父亲”为话题,档次依然是拉得很开的。高考属选拔性考试,目的是选拔高质量的“才子”,阅读量大、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考生如果没有优越感,是否也是教育的悲哀?在2004年高考中,福建省的优秀作文俯拾皆是,我印象最深的要属《照海倚天》了。你对曾国藩“语焉不详”,他却对其“情有独钟”,侃侃而谈,这不是高素质的体现吗?
  我认为福建题把握的方向是正确的,“广阔有边”的原则把握得好。福建题给了“八个人”的范围,即使你对曾国藩不是很了解,你可以选择另外七人,这七人就有我们“熟悉”的鲁迅、苏轼;如果对鲁迅、苏轼还是“一脸茫然”,那么,就要反思我们的课本和教学了:是不是在讲课时一些重要作家没有加以必要的讲解或补充,或介绍时过于“干瘪”,而造成学生对这些作家的认识没有立体感呢?
  基于此,我们要反思:今后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应该如何搞?怎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怎样评价试题的优与劣?本人有下列不成熟的观点,仅供参考: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学生能读书,读好书,能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养成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就我所教的学生而言,他们看的书不可谓不多,但大多以武侠、言情、恐怖、鬼怪为主流,敬佩的人物是张三丰,感动的人物是“小燕子”,崇拜的偶像是周杰伦,至于鲁迅、孔子、霍金则“语焉不详”,这不是我们的悲哀么?
  福建题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告诉我们,要端正对语文和语文教学本质的认识。在学习中,语文教学不但要引领学生阅读文学名著,而且还要阅读历史典籍;不但要学习人文,而且要学习科学;不但要学会一般性阅读,而且要学会研究性阅读。作文就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作文的表情达意要以人文、科学素养为支撑;作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就是读写结合,通过读写结合扩大知识积累,夯实思想积淀,提高思辨能力,掌握作文章法。福建题还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语文教学只有正确把握、遵循语文能力发展的规律,在传统与现实、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中,才能实现自身改革的成功与跨越。
  2.强化思辨能力,还给学生思想,命题要体现出强烈的“人性”意识。历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大多未能把考生视为活生生的“人”,命题者总喜欢用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去束缚考生的思维,限制考生的思想。今年福建卷作文命题,革除了这一弊端。从命题内容到命题形式,都不设定任何判断,而是引领考生走进浩瀚深邃的人生时空,在历史的进程和文学的宝库中去与众多耳熟能详的历史、文学人物会面,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志趣爱好、情感体验、思考感悟去选择自己或崇尚、或敬畏、或褒扬、或针砭的“人物”,以活生生的思想、活生生的灵魂,与之进行一番透心彻骨的“对话”,进行一番摄魂荡魄的碰撞,进而在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人文之间给出客观的评价,提出独到的见解,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这样的命题,有利于调动考生的知识积累、文化积累和思想积累,引发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培养学生务真求实的文风;极有利于学生灵气的挥洒和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极有利于学生的读写思维和价值选择,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
  3.取消话题定向,鼓励多元选择。前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般以话题本身限制了作文立意。2004年福建的作文命题,在全国率先取消了话题定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话题,这实质上是把作文命题置于“考生为本”“全面自主”的情景之下,让考生以自己的认知实际、认识标准,去洞察历史与现实,去关照科学与人文,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探求、揭示“人”“事”“理”“情”“典”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各尽其才,各显其能,自主思考定角度,激励学生展现“真我”,以“真”立言,表真切之意,抒真切之情,立真切之见,写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作文。这不仅是作文的解放,也是心灵的解放,个性的解放。
  当然,金无足赤,福建作文题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话题的设计上。以“人物”或“文学形象”为话题,从内容上说相当宽泛,但从写法上看却相当逼仄,而且是平时写作训练未曾涉及到的。比如写议论文,严格地说,以“人物”为话题,就只能写人物评论、人物评传之类,也就是说只能围绕人物来议;以“文学形象”为话题,就只好进入文学评论的领地,尽管允许从任何角度切入,选任何方面的内容来发挥。可事实上考生并不懂得该怎么写,于是用常规议论文的写法来应付,抓住人物的言行进行阐发论证,偏离了“人物”或“文学形象”这一话题。例如写孔子的“不耻下问”,不是围绕“不耻下问”来谈论孔子,而是大谈特谈什么是“不耻下问”,为什么要“不耻下问”,怎样才能做到“不耻下问”,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写桑提亚哥,则抓住“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之类的话作为论点,举例子讲道理来论证其正确性,桑提亚哥只是用作引出论点的跳板罢了。大家都这么写,怎么办?总不能让广大考生都灰溜溜的吧,只好以评卷让步而告终。这样一来,以人物或文学形象为话题岂不是形同虚设?回想1996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拿《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画让考生写“我更喜欢漫画《 》”,可大多数考生不懂得写画评,就用看图作文的套路写开去。今年的福建题与之何等相似啊!高考作文要考学生什么?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积累和表达,而不是某种文体或写法。如果话题导致写法障碍,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进而影响评卷的公平合理,那么就很难说这是一次完全成功的命题设计。
  (写本文时参照了唐建新及乙平老师的文章,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河北承德县一中 06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