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命题误读

作者:周仁良




  2005年将有更多的省市进入新课标背景下的中考行列。即将到来的中考命题也将在误读的氛围中艰难启动。
  
  一、理解上逻辑关系的错位导致心理期待的偏仄与畸斜,有可能使中考命题误入歧途。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中考三者是一个多层次的包含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是语言学科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确定了语文课程水平、结构、内容以及教与学的目标和最基本的任务。课程外延最大,语文教材的外延比课程外延要小,与之构成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语文中考是在教学基础上考查初中三年来语文学习状况的一种评价手段。但是,由于受考试目的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它不可能也不允许对教材中出现过的内容,对“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项目逐一进行考查。况且有些内容是根本不可以用当堂笔试形式进行检测的,像综合实践活动、口语交际等,如硬要考就会贻笑大方。例如,贵阳市实验区要求考生在规定图形内设计精美的封面,这已经不是语文考题了,且不好判分。青海湟中县实验区设计了一道“口语交际”题,要求学生写一段作为毕业晚会主持人的开场白,名为“口语交际”,实为片段作文。还有新课标中规定了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这是对写作教学过程的要求,就中考这一终结评价手段来说,此内容并不适宜。
  但是,由于行政干预过多与不实事求是的宣传,使新课标背景下的中考命题承载了过多的虚幻色彩和负载了过多的不切实际的任务,使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有了盲目的心理期待,似乎新课标背景下的中考应该是与以往中考完全不同的模样,于是猜疑打探,随意扩大复习范围和增加复习内容,使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三语文复习陷入了混乱。
  所以,必须要强调的是,由于中考的特殊功能和目的的限制,在目前状况下,依然会在知识积累、语言揣摩、阅读理解、语言鉴赏、用所学知识解决语言难点、写作等方面设题。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中考与以往的中考的关系是在继承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求变化。中考与教材、与新课标之间永远是一个多层的内包含的逻辑关系。有了这样的思维逻辑和认识,中考复习才能稳步推进。
  
  二、新课标评价体系的滞后与缺失导致广大教师心理指向的散漫与混沌,将使中考命题众口难调。
  围绕新课标评价体系迄今没有一个权威的细化的说法,许多条文的原则性话语给理解带来了不确定性。新课标中的鼓励创造性回答演变成了只要回答就算对的阅卷标准,使中考语文阅卷的公正性前所未有地受到了挑战。游戏规则的破坏使中考命题可能出现“迎合”趋向,因为各校生源素质的不同使广大语文教师对中考有了不同的要求,而相关新课标评价体系的细化标准的缺失使中考命题及评分标准的制订又很难符合各层次的生源。于是出现了广大初三语文教师对中考命题的心理需求指向散漫无序,而中考语文试卷的命制又必须遵守科学严谨的中考试题命制原则,这就造成了中考命题和教师之间、中考命题和新课标之间的矛盾,于是出现了中考命题众口难调又不得不“调”的尴尬局面。
  
  三、新课标配套教材编者对新课标解读的有失偏颇导致语文教学思维的混乱。
  新课标配套教材理应正确解读、准确理解新课标,它承载着新课标的宣传、实践、引导作用。教材选文的确定、语文知识的安排、训练题的设计等都是对新课标解读的具体实施,都在细致地客观地引导教师沿着新课标指引的路径前进。然而,恰恰是教材的编写在这些方面的失当,造成了教师对新课标理解的模糊与混乱,也使中考命题陷入了窘境,难以自拔。
  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所编初中语文教材(即国标本)就存在此类问题。例如,按照新课标要求,“学生应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所谓“了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知道得清楚”,就是说,对语法知识不必知其所以然,但必须清楚地“知其然”。在此基础上,能自觉地运用语法知识去解决阅读中碰到的语句问题。而教材将语法知识拆散后作为补白附在单元课文后,有些则作为附录放在书后。这势必引起了教师的误解,认为这些语法知识是给学生看看的,教师不必占用课时一本正经地教。而学生因教师不教,就忽视不学。再加之排斥语文知识风的愈刮愈猛,中考对运用语法知识解决阅读中的语言难点的考查就陷入考也不是、不考也不是的两难境地。
  要解决以上问题,从中考命题的原则上看必须澄清思想。不论是中考命题者还是一线教师都要从新课标、新教材、新中考三者间的关系入手理清思路,返璞归真,注重功能,还中考应有的面貌。
  1.如前所述,课标、教材、中考三者间的关系应是多层内包含关系。中考自然要体现新课标精神,由于受自身的局限,它不可能将新课标要求完成的目标都在一份试卷中体现出来。同理,教材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可能都在一份试卷中体现出来。以为新一轮课改后的中考必然要将新课标的各条内容都在中考中一一列出,许多过程性教学目标也在中考中一一体现,都是理解肤浅、思路不清的表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徒然增加学生的负担,干扰正常的教学,干扰毕业班的复习,从根本上动摇新课标的根基。
  2.对“语文”的解读出现多元化的局面,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说好,是因为它可以使语文教学不断更新和发展;说坏,是因为不断虚化的解读有可能破坏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模式。从叶圣陶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语文教学说,到吕叔湘的“语言和文学”说,再到后来的“语言和文章”说、“语言和文化”说,一步步地将语文的外延不断扩大,也一步步地将“语文”这一学科不断稀释。难怪其他学科教师觉得好笑:连自己学科“到底是什么”都没有搞明白还能进行语文教学吗?所以,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把语文教学化为一堂堂语文课,化为一个个语文训练题,化为一篇篇作文,化为一首首学生必须背诵的古诗词,化为一个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字词,等等,这是很实在的事。必须站稳脚跟,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把语文教学搞成一锅浆糊。要想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有效果,也经得起中考等评价手段的检验,就要求我们对语文有返璞归真的认识。巢宗祺先生解释“语文素养”时说:“‘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如果把巢宗祺先生所言作一分解,我们就可看到“字词句篇的积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语文”这一学科的特征所在。这几方面综合起来就是“语言”的教学,“语言教学”理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素养的培养只能建筑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上。“语言教学”的任务完成好了,“不待老师教自能读”“不待老师讲自能写”这两个目标,不就水到渠成了吗?可见返璞归真就是要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上进行思考。不这样,将语文教学一味膨胀,就难免有可能使语文教学虚化,最后不知为何物。
  立足于这个基点,也就找到了中考命题和新课标、教材的一致性。
  3.中考作为初中阶段的终端评价手段,它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功能;而高一级学校对初中学生的选择又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中考命题有强烈的公正性,比如在教材要求范围内命题,阅卷有统一的标准等都应该是较好达到公正性要求的规则。同时,中考试卷还要有较好的区分度,满足不同层次的高一级学校对新生入学的要求。
  既然中考有它的特殊性,有它的特定功能,无论是命题者还是一线教师都不可能不去顾及这些。况且,新课标的制定者也还不可能拿出可以替代中考的最佳的评价方法。另外,从“语文课程标准”角度说,它规定了语文评价的基本标准,但不是具体的细致的实施条款。所以,新课标背景下的中考自然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来考查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考查范围的划定自然也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内,但具体到“考什么”和“怎样考”则需根据语文教和学的特点和任务,以及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的情况而确定。
  有了以上认识,我们就能正确对待新课标实施后的新中考,就能从容地进入新课标背景下的中考语文复习,也就有可能稳操胜券。
  江苏无锡市教研中心 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