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我与语文的故事

作者:何立新




  二十一年前的我,曾怀揣着一张全县第一的高考成绩通知单,极不情愿地走进了比自己的高考成绩低许多的师范院校,成为一名郁郁寡欢的中文系一年级新生。
  十七年前,一纸计划经济末期的冷冰冰的派遣单,让品学兼优的我无奈地随着东去列车昏黄的灯光,独自颠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里。
  苦闷和彷徨犹如巨大的毒蛇,紧紧地缠绕着我的心灵,使我濒临窒息。
  “与其让魔鬼杀死,不如杀死魔鬼!”同窗留言的一字字一句句,不断跃入眼帘,重重地敲击着我的心。
  四年学海的砥砺,使我不再是那个郁郁寡欢、畏葸不前的少年。长大了的我,在多舛的命运面前昂起了头,写下了这样的诗:
  本想倚着/和煦的西风/驶进那/金色的港湾/哪知海底深处的寒流/却把他带到这/寂寞的海岸/有醉人的啤酒/还有壁炉烧得旺旺的/旅店/丁香的异馥/招引着倦航的水手/快快靠岸/……然而/远处大海的阵阵狂澜/却发出/深深的呼唤——/尖尖的桅杆/本是骑士的利剑/千疮百孔的风帆/应属于/高傲的海燕/趁着天刚亮/扯起你的帆/启航吧/因为你是/乘风破浪的/船!
  或许,命运早就注定从小学就一直当语文科代表的我与语文有着不解的缘分,终于,我又回到了哺育我成长的中学时代的校园,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也许是当时年龄很接近的缘故,一开始我便与学生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我倾尽我的爱心和所能,让孩子们充分享受语文世界之美和语文学习的愉悦。课堂上,有我的娓娓道来,有我的慷慨陈词,更有孩子们天真而不失理性的思索和相互问难;课堂下,我们一同用心的笔,借《拾贝》《十七岁》等一份份属于我和孩子们自己的报纸,抒写着各自的青春絮语……
  尽管这一切在用惯老花镜看人的人看来有些离经叛道,尽管曾几何时我与学生“没大没小”的行为备受非议,但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真诚而纯净的眼睛,那一张张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巨大愉悦时欣喜的笑靥却使我感受到了一股从未感受到的暖流袭击我的整个身心——语文学习给了孩子们智慧的启迪、情感的涤荡、美的熏陶,更给了我创造的幸福、超越旧我的崇高!爱照亮了别人,同样也照亮了自己!对语文共同的爱,沟通了我和孩子们的心灵,使得我的心和孩子们一样,永远年青?
  语文教育如同无垠而平静的海洋,涤荡尽我心中山的骄傲、瀑的喧嚣;语文教育又若春日的煦暖的阳光,扫除了我心中的阴霾。
  然而,我又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深深感到每一个孩子鲜活的生命应该受到尊重,深深感到他们都应有着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个性空间,我不能让自己失落的故事在孩子们身上重演,我得让孩子们鼓起语文这张古老而生机勃勃的帆,驶向他们理想的彼岸——一场场演讲会台上台下的洗礼,一篇篇豆腐块文章字字句句的磨砺,使得孩子们走上了地方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甚至中央电视台栏目编辑的岗位,成为了各地报纸和其他媒体的专栏记者……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语文学习的博大世界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方能成就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也认为:“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然而,传统的语文教育已逐渐走进了一个死胡同——空洞的道德说教,简单的文字游戏,已经把语文变成了兴味全无的僵死躯壳,“情”“趣”“美”离孩子们的语文学习越来越遥远。
  在学生不愿学,教师很难教,社会各界颇多微词的窘境中,凸现语文学习的“形象性”原则,进行“情境语文”的探索,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情趣、理趣和自然美、人文美,则成了初出茅庐时的我改变旧有语文教育模式的突破口。
  我充分发挥自身书法、绘画、演讲等方面的能力优势,运用当时能利用上的幻灯、电影、电视等媒体为中介,以诗歌、散文配乐朗诵,演讲、辩论、课文故事改写、课本剧编导表演、郊游观察并作文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创设导致学生“顿悟”的语文“情境”,从多种角度展示语文学习丰富多彩的内涵,使学生不但得到了对作品形象化的直观感知,而且在作品丰富的文本内涵中具体而深刻地体会到了自然、情感、人格、智慧和韵律之美,充分体现了于漪提倡的“主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的教学原则,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的电教公开课《风景谈》则为上述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为此,该课被推荐到1990年4月的四川省电化教学研讨会上交流,并被评为“省级电教成果”。
  收获语文教育“第一桶金”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然而,第一次突破后的迷惘又接踵而至。
  最初几年的语文教育中,我尽管努力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情趣、理趣和美感,但缺少对学生接受心理的深入研究,缺少对语文教育动向的准确把握,在教学中展示自己的知识、思想较多,而启发引导学生建构起自己的语文学习体系、确立适合自身认知水平的思维方式不够,部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较弱,依赖性较强。
  深入的反思使我意识到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机制,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建构系统、实用的语文知识信息网络,探索语文学习的思维规律,提高语文教学的科学性的必要性;意识到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思维模式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应启发、诱导学生自觉地、灵活地运用常见的有关记忆、理解、分析、归纳及推理的思维方法,形成自己的科学的思维模式;意识到教师应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有创见的东西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其中错误、偏执的思维倾向加以分析、诱导和及时的纠正,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朝既个性鲜明,又符合客观规律性的方向发展。《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原则》一文即是我对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兴趣和意识的培养,以及表达个性的树立的深入思考。
  “科学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科学的发展史同时也是思维的发展史。在这些反思和探索中我还着重研究了联想思维对语文学习的作用等问题,大胆地把联想的思维机制引入语文知识及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及写作的教学实践中,并用此方法指导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迅速地掌握了许多过去认为无序的、零散杂乱的知识,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思维的针对性和敏捷度,使之学会了透过语言文字,深入发掘其中隐含的信息及信息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从而增强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基于这样的探索,我撰写了《联想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具体运用》一文,获成都市教改科研论文二等奖。
  这些探索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语文教与学的效益,不仅使学生的高考语文单科成绩名列市县前茅,而且在诸如阅读大赛、语文能力等综合素质竞赛中多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我本人也被授予“县优秀班主任”“市优秀青年教师”的光荣称号。
  实践使我懂得了反思,反思促使我不懈探索。然而,没有现代教育理论观照的反思只能是懵懂的狭隘的思索,没有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没有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的实践和探索无异于盲人瞎马,其结果只能会事倍而功半。
  对语文教育的反思、探索越走向深入,我越是感到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为此,我放弃了假期,放弃了周末休息日,投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崭新学习之中。“二十一世纪与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现代管理心理学”“心理学与教育统计学”“心理咨询”等课程的学习,使我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得到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有力引领和支持,一些认识也实现了由模糊而清晰,由感性而理性,由零散而系统的飞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我懂得了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应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会话”,实现“意义”的主动建构。
  现代教育技术给予了我们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能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和学习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于是Word、Powerpoint、Authoware、photoshop、Flash等多媒体技术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熟练运用,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语文学习的方式也多样化了,语文教学的效益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除我所任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市县前茅,学生语文素养突出之外,我还在各级各类语文教学大赛中夺冠折桂——多媒体公开课《景泰蓝的制作》获1999年成都市语文现代课堂大赛一等奖,并成为于2000年4月召开的全国中语会西南片区语文研讨会上代表四川省的惟一展示课;2000年10月,《景泰蓝的制作》一课在上海举办的“乐欣杯”第三届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由于我在语文教育上不懈探索,在我送走了三尺讲台上的第十四个春秋冬夏的时候,我离开了我朝夕相处的学生,离开了和我一同成长的学校,成为一名省级语文教研人员。
  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到一名省级语文教育研究人员,其涅槃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我再一次走进北师大登上高等学府神圣的殿堂,贪婪地吸吮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滋养;我广交各地语文教育之友,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我还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各种教研活动,并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培训团专家到广东等地讲学,通过这些活动让自己在全国语文教育这个大舞台上得到锻炼和提高;我还虚心听取全省各地语文教师的心声,从他们那里具体了解到各地语文教育发展的状况、问题和困惑,并始终如一地尊奉着为教师服务的工作宗旨,竭尽所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和他们一道在充分研究我省语文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开展新课程实验,组织多个有关新课程的省级课题的研究。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创造和超越,我与语文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相信我能用创造和超越叙写我与语文间的故事的更精彩的篇章。
  四川省教科所 6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