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多媒体教学须避免四种倾向

作者:司亚飞 王雅萍




  随着中小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利用多媒体授课已成为许多教师的选择。多媒体对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几种误用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兴趣激发的低幼化倾向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观点与孔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主张意旨相同。多媒体课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把抽象、理性的书本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给学生运用直接经验学习间接知识,弥补其直接经验的不足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的兴趣往往停留在画面的浅层感知上,少有或没有对阅读材料的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考。尤其是有的教师一味追求界面的美观而把界面设计得色彩斑斓,或为了追求轻松的画面和音乐,游戏动画性质偏多,学生的兴奋中心易于完全转移到画面上去,而分散对课文本身语言文字的注意,对新知识的学习则常常停留在表面,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春季教学朱自清的《春》,抬眼便能看到窗外的初春美景,留心便能观察得到春草嫩嫩的、绿绿的情态,体验到细而亮的春雨润物的真实感受,此时教师却要放一段内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片,舍近求远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在是做法幼稚,易使教学内容流于肤浅。
  其实,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应能充分利用当代认知心理学原理,使学生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仅仅是提供一种简单的刺激,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过程就会缺乏有力的影响,不能够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有些学习内容能用挂图、图片、课文插图或语言直观展现的,完全可以不必采用制作成本较高的多媒体课件,而直接使用传统教学手段。
  
  二、形象展示的单纯化倾向
  
  目前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大都为了展示与教材有关的形象画面,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形象的展示呈现单纯化倾向。我曾观摩过《斑羚飞渡》教学,教师整堂课在显示器上呈现的形象就是一只不会动的羚羊。观图写话训练课件,制作时只注重单一画面的展示,而忽略表达思路的拓展,画面旁少有或没有能够提供表达思路的关键词语。这种课件尽管采用了相对生动新颖的刺激物,并且根据学生的接受心理,采用了富于变化、动感的画面,有效避免了厌倦与疲劳的产生,但由于界面过于花哨,媒体组合过于繁琐,重点字词句段或概念、原理等内容未能处理为热区或热键,或者没能够运用动画等技术将重点内容与其他信息相区别,致使学生常常只记住了画面有趣的形象,而不能引发对重点、难点学习内容的注意与深层次思考。
  有时教师为了增加视觉表现力和概括力,使用了线条及其由线条组成的箭头、框图、流程图、直方图、扇面、圆形等,这本来是值得提倡的做法,但用得过多或杂糅,就会冲淡或破坏视觉的表现力。比如讲授《驿路梨花》,为了解决“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的问题,先打出一个用不同线条图形组合成的小茅屋投影片,再往茅屋内填写“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解放军”等相关内容,就可以完成相应教学任务了。但如果在茅屋的四周添加上朵朵梨花,以和“梨花丛中的小茅屋”情境相符,就会画蛇添足。
  重视形象展示本无可厚非,但若因此忽视了语感方面的训练,就会使语文课变味儿。因为教师以演示的方法传授知识的机会相对增加,对书面语言的阅读、写作训练就会相对减少;学生在模象直观中的具体感知和形象思维相对增加,而在语言直观中抽象感知、逻辑思维的机会也会相对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削减了学生对作品语言的品味、涵泳机会,难以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使学生的理性思维,特别是高层次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说,多媒体手段的滥用势必造成其语言运用能力的退化。
  为避免这一弊端,当学生利用多媒体模象材料间接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生动直观的学习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感知结果进行抽象概括,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在运用演绎的推理方式从已有的概念、定理出发去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或者运用归纳的推理方式从现象、过程中总结规律、把握本质的过程,都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教育过程。因此,播放画面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抽象概括,以避免为展示形象而展示的单纯化倾向。
  
  三、板书内容的电子化倾向
  
  因多种复杂原因,目前多媒体软件所展示的内容多为知识性的、文字演示为主的,是课本文字、插图、传统板书的电子化延伸。而且文字表述的内容太过详细,本应以“看”为主的视觉内容,变成了教师“朗读文稿”式的东西。不少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为追求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新、奇、特,结果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徒有新奇之效,而少有经济实效之利。例如让学生看课文某自然段就可以弄懂的问题,非要观摩投影片上打出的课文原文;适合用黑板随机板书、逐字逐词呈现的文字内容,非点击鼠标用大屏幕批量投映出来;使用廉价的挂图、插图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非得换成高成本的多媒体。多媒体手段实际上成为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电子化翻版。
  我们知道,多媒体教学能够用一体化的声、图、像部分地代替书本上的文字符号,产生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上述做法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图解,功能类似于投影片,只是增加了电子翻页的功能,仍是属于智能化程度较低的“刺激——反应”类型的东西,交互性差,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只把计算机作为呈现信息的工具,而忽略了计算机人机对话的本质功能。这是违背多媒体运用的基本原则的。
  使用多媒体进行板书的设计与展示,应该选择那些粉笔加黑板不方便书写的内容或形式,因字数太多随机板书易浪费时间的内容。如与课文有关的作者、时代背景资料、引用的诗文、名句等,需要做比较的典型句子、语段,以及其他能够提供新知,创设教学情境,活跃思维,练就能力的材料。
  
  四、呈现时机的简单化倾向
  
  多媒体教学课件呈现的时机,能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进行多媒体教学,就要兼顾教材的文路程序和学生的学习思路程序,恰当选择媒体呈现的时机,以使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彼此间有规律地交替,充分发挥出多媒体的作用。目前的现状是,教师大都喜欢在新课学习起始处使用课件,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实,多媒体课件呈现的时机,除了在新课伊始阶段,能够集中注意力,引发兴趣,诱发思考,使其很快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准备状态外,还适合以下多种情况。一是可以在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处,如果运用传统的语言直观方法仍无法使学生领悟学习内容时,就可借助多媒体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在语言直观与模象直观的互补中掌握学习内容。二是概念容易混淆处,对许多不易让学生理解乃至混淆的基本概念,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分解、比较、放大或缩小处理,则可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任务。三是新旧知识连接处,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新的知识经验。四是知识与能力迁移处,在学生学习了新知识,具有了将知识向能力迁移的基础后,利用多媒体手段促进这种迁移。比如教学《项链》,在课尾将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时的脸部特写定格播放,让学生观看画面揣度主人公心理:“此时的她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芽”学生对小说背景和主题已有一定了解,再结合自己对玛蒂尔德性格的理解,就会把学得的读写知识自然迁移到“续写”能力练习上。此外,在比较作品主题与写作手法异同、布置有难度的作业、想像能力训练中运用多媒体,往往也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五是教学内容总结处,即在收束教学阶段,运用多媒体结课,或画龙点睛、尾首呼应,或比较拓展、归纳总结,或借题发挥、巧妙牵引,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比如教学《听潮》,利用声像视听手段,引导学生根据文中对大海不同情态的描写,展开反复的联想和想像,教师再以寥寥数语点拨,就能使学生浅层次的理解升华到作者内心世界,将海潮画面中寄寓的深刻的思想情感内涵挖掘出来,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辽宁大连大学人文学院 1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