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也谈语文“探究式学习”之应用
作者:蔡志勇
对于语文阅读来说,学生自己探究的可能性极大,他们在初读一篇课文之后,大体能够了解课文的大部分意义。更何况大部分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可以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体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唤起学生种种不同的联想或回忆,引出各种不同的发现。由此看来,阅读教学的空间极其广阔,而且是多有差异、千变万化的。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式学习体现在许多方面:
第一,探究作品内涵。整体把握课文的文化内涵,是文章阅读的重要一步。比如鲁迅的文章,文化内涵就非常丰富。我们过去只讲它的斗争性,而忽略了其中表现出的文化意味。鲁迅曾说过中国文明是成熟透了的文明。成熟过头,就像人到了老年,所以鲁迅要以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唤醒民众。鲁迅的大部分文章都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我们读鲁迅的文章,不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整体把握是很困难的。而且理解鲁迅的文章,也不能只囿于文本。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而且还要让他们有所收获,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积极向上的东西,抛弃封闭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如《祝福》,在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时可以提出:为什么非要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祥林嫂“反抗”的意义?为什么不能从人性方面去考察,那不是本能的“挣扎”吗?引导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发现,就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
第二,探究文章写法。选进教材的文章,其写法大都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我们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通过认真分析,努力发现文章的精妙写法。教师引导中的提问应顺及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求异”就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去发现新的东西。一篇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能使学生从心理学角度、人类学角度、美学角度、伦理学角度等方面去分析。教师应多方设疑,学生应大胆质疑。教师提问时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语言和结构,尽量发挥自己的想像,感受、体味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第三,探究文本个性。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我们能从敏锐的洞察力、犀利的语言、冷峻的激情中,感受到鲁迅的深厚力量,能从火山爆发式的热情、汪洋恣肆的语言中,体味到郭沫若的狂热。作家的个性,无论如何总是在他的作品中保持着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优秀作品有的含蓄婉转,有的凝练顿挫,有的沉郁雄浑,这取决于作家自身的经历、才能、气质、学养,特别是个性的不同。引导学生探究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深入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就能体察到这些个性,并在有所感悟的同时,做进一步的研究讨论。要充分利用目前语言教材的单元形式编排,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比较;既要重视各篇之“同”,也要辨析各篇之异。比如《孔乙己》《范进中举》,如果仅仅依照教参,说其矛头所向仅是“封建科举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体会发现两篇作品不同的写作角度,不同的语言特色。语文个性教育就应该首先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尽力去发现作家、作品的个性。对一些名家名作,可以选点突破,突出“个性”美,如《听潮》的音韵美,《春》的色彩美,《小麻雀》的人性美。可以是分项赏析,比较个性差异;可以淋漓尽致,钻幽探微。阅读作品,只有当学生发现了作者的切身感悟,探究了作者的特殊思维方式,才能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只有让学生充分发现作家作品的个性,他们才能从发现中寻找认同、理解、抚慰、刺激、滋养等等,其个性也才有可能在多次的反复中渐渐培养并丰腴起来。
二、关于写作探究的做法
第一,生活的探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学习《紫藤萝瀑布》,可以看出宗璞是怎样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开篇首句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句话明白地告诉读者作者的审美注意开始了。继而,作者仔细观看了这一架茂盛的藤萝和每一穗盛开的藤萝花,这是审美观察过程。在观察中形成了“瀑布”和“帆船”的意象,并且寄予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情感。而后,审美联想使作者回忆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稀疏的藤萝,从而扩展了时空境界。接着,作者从藤萝的衰败和茂盛的变化中又进一步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哲理。这就是审美理想的升华。最后,作者在美好的藤萝面前,摒弃了“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之后,情感得到了净化,在一片光辉和芳香中“不觉加快了脚步”。这篇美文蕴含着多种审美心理因素和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如果教师能够自觉地从审美的角度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引导引领他们进入这样的过程,那么,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就会有独到的发现。
第二,自我的探究。这是指学生对自身写作个性或写作特点的发现,以扬长避短。现代写作教学必须充分创造条件和机遇,让学生建成现代个性支点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作文要张扬个性,要爆发创造性,这是写作教学的真谛。但目前,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同一文题,天南地北的中学生写起来在思想认识和写作技巧上居然不谋而合,特别是像“勤奋”“谦虚”“爱国”“成才”之类的议论文,总是引用那么几条干巴巴的“共同语言”来应付问题,代替思考。学生作文脱离了自我需要,脱离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空话、套话、假话却能说出来,甚至可能说得头头是道。语文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载体,而是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这实在是写作教学的悲哀。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周记,此类作文常常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采的飞扬,是自然的、真实的、充分个性化的,许多优秀之作往往出自学生的随笔,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要允许学生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要打破现行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可以提出有关学生个性涵养及发展语文专长等方面的不同层次的目标,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探究自己的写作特长,充分扬己之长,强化自己的个性。
广东珠海市金湾区小林中学 519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