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不妨就这样积累语言

作者:徐 燕




  《山中访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它那诗化精粹的语言,灵动飞扬的想像,营造了童话般的纯真境界。所以,积累语言是本课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按照往常的惯例,只要学生摘抄并熟记美句,就完成了这一环节。可是我突然发现学生懒洋洋的,为什么一落实到积累上学生就没有兴趣了呢?我有点恼火了,正要责备学生时,突然想到,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手段太陈旧了,就像人的口味,每天都吃山珍海味也会乏味的。能不能换一种形式的摘抄呢?把其中最精美的句子,以诗的形式组合会达到什么效果呢?于是,我首先作了一个示范:
  古桥——
  你是德高望重的老人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
  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
  你躬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和月影
  你在涧水上站立
  你在岁月中坚持
  波光明灭
  泡沫聚散
  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
  让我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这种文变诗的改变,首先要学生对文字有敏锐的审美感悟,精选自己最美的语言。其次还要重组创新,把散文“乔装打扮”成新诗,改诗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要有创新,使改出来的新诗有个性。这又是一次思维的飞跃,这一活动可真正让学生的思想和作者交融,产生共鸣,才能使自己的语言和作者的语言融为一体,感情和作者相通。对文字的理解、语言的欣赏都可以在这一活动中得到体现。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立刻就有学生将第四段这样改了——
  我愿意是一棵大树
  让我的思想变成树汁
  在年轮里旋转
  ——流淌
  最后长出树籽
  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他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了一句“我愿意是一棵大树”,我肯定并鼓励了这种改动,加的这一句可说明这个同学读懂了作者陶醉于山林,以至想化为大树的心情。马上又有学生说:“我觉得他改的还不完整,还不能完全体现作者陶醉于山林的心情,可以这样长一点——
  我愿是一棵大树
  脚长出根须
  能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
  头发长成树冠
  去播撒绿的心绪
  手变成树枝
  去拥抱山中的每个朋友
  思想变成树
  在年轮里流淌
  长出树籽
  被鸟儿衔着游山玩水
  为了让其他学生领悟这种改的妙处,我和这个学生来了一番讨论——
  “你怎么想到要加上‘去播撒绿的心绪’‘去拥抱山中的每个朋友’‘去游山玩水’的?”
  “因为我看到作者写到头发长成树冠,树冠是浓密而茂盛的,我就想到了‘绿的心绪’;而且茂盛的树冠向人们展示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所以我就用‘泼撒’表现出来;而树枝往往是伸展开来的,我想到了去过黄山看到过迎客松,于是我就用上了‘去拥抱山中的每个朋友’;而最后一句作者写鸟儿是‘衔向远山远水’,而我想若改为‘游山玩水’更能表现作者快乐的心情,而且还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和这篇文章的风格更吻合。”
  多么富于创意的改动,而这种改动难道不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吗?我不禁为这个学生拍案叫绝!接下来,学生的思维的绳索一下子被解开了,好诗一首接一首地涌现了:
  悬崖——
  你高高的额头
  刻着玄奥的智慧
  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
  你是一位无言的禅者
  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
  那正出自你的手笔
  
  雷阵雨——
  那是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
  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
  
  轻轻敲击斑驳的石头
  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
  我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响
  
  拾一片落叶
  细数精致的纹理
  那是命运神秘的手相
  没有留恋
  来年——
  你化成了软软的春泥
  
  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
  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
  我该回家了
  带一路月色
  这样的语言积累,是一种创造性的积累,既完成了摘抄美句的目标,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能,使学生的思维通过了两个层次的跨越,一是鉴赏,二是创造。摘抄的句子一定是学生最欣赏的句子,这就是一个鉴赏的思维过程,而改动的诗句则是在鉴赏之后创新运用,会用,是积累的终极目标。
  湖北荆州市实验中学 434100
  
  课堂感言——
  
  以前总以为写诗是一件很玄妙的事,没想到竟然这样简单,没想到我也能毫不费力地写出这样精彩的句子,我有一种成就感。而且在写诗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作者的语言是那样的精练优美,感情是那样的富于感染力,使我不由自主想记住这样美的句子。(湖北荆州市实验中学初一·11班 熊书晗)
  最不喜欢的是枯燥无味的摘抄式的积累,但是这节课的摘抄,使我一点也不想偷懒了。看着一行行陌生的文字变成了奇妙的诗行,我觉得自己就是诗人了,我感悟到作者的山林是那样的美,作者的感情是那样的真,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美。(湖北荆州市实验中学初一·11班 吴桐)
  
  【说课晬语】
  
  在为人上,我敢断定徐老师是一位善良的人,从那句反省“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手段太陈旧了”可知。人们倒是经常愿意在不如意的时候怨天尤人、迁怒于人,教师的职业习惯中也有这样的劣根。徐老师的检讨赢得的不仅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更本质的收获是其教育理念的提升。摘抄文句是语言积累的常规要求,摘抄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审美的过程、价值判断的过程,但我们做得习惯了,便只把它当做一种常规的要求了,忽略了其过程性。如果发现效果不好,一般做法是一提而过、做否由人。徐老师不是这样,她反问自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这种类似“干海鲜”的东西“水发”了,和学生共同“观赏”“干海鲜”“水发”的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生成自己独特的认识,这也就是建构主义强调的意义建构。这种建构让学生感到“以前总以为写诗是一件很玄妙的事,没想到竟然这样简单,没想到我也能毫不费力地写出这样精彩的句子,我有一种成就感”,“我觉得自己就是诗人了”。徐老师的检讨“使学生的思维通过了两个层次的跨越,一是鉴赏,二是创造”,这是她自己反思、总结出来的,其实还不止这些,还有她已经主动地从证明、说明那样的“阐释”中走了出来,主动地走向描述或情境创设的课堂,让科学主义的不良影响尽可能缩小,让人文主义的旗帜得以在语文课堂飘扬起来。
  (张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