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对“学生配合”的辩证思考
作者:黄建恒
何谓“配合”?《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就叫配合。因此,“学生配合”就是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学生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试问:这样的“学生配合”有什么不好?这样的“学生配合”不正体现了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吗?不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思想吗?当我们看到,在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或默读课文,或朗读文本,或吟诵教材,或背诵佳作的情景时,请问:这样的“学生配合”有什么不好?当我们看到,在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或咬文嚼字,或质疑问难,或揣摩涵泳,或沉潜推敲,或咀嚼玩味,或品味比较,或摇头晃脑而诵,纵情美读,或每有会意,欣然忘形的情景时,请问:这样的“学生配合”有什么不好?当我们看到,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学生或圈圈点点,或勾勾画画,或抄抄写写,或翻翻查查的情景时,请问:这样的“学生配合”有什么不好?可以这样说,“学生配合”的实质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前提条件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就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
上面几种课堂教学的情形,大体上反映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配合”的几种情况,无论是学生与学生切磋琢磨还是品味语言?无论是学生之间问答讨论还是辩论交流,其实质都是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很难设想?如果没有学生配合,一堂课该如何上下去?还怎么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今中外一切成功的教育大都是学生配合的结果,同样可以这样说,一切成功的教师或名师大家无一不是学生配合所造就。
应该说,“教师中心论”曾经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为适应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而培育了大量当时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是到了后来,为了适应现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出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前提条件下的师生、生生平等互动交往的新型现代教育理念和方式,从而使“学生配合”的内容及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教师在对教材和学生的准备方面变得更为必要,且必须准备得更为周全、更为民主、更为科学、更为个性化;这些变化不仅说明着而且将继续说明,一切成功的教育或教师仍然离不开“学生配合”,或者说,“学生配合”依然是现代教育或教师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金依俚老师所说的那种“学生配合”只是在一定历史时期或某种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病态的“学生配合”形式,是“学生配合”老师的一种变异或变态,是某些教师对“学生配合”的一种狭隘、片面的理解,是某些教师为了追名逐利而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变形操作和表演,是某些教师对“学生配合”本意的歪曲,从而把“学生配合”推向极端,使“学生配合”步入歧途。这样的“学生配合”,正如金老师所说:“学生的任务是配合老师演绎教学过程”,为了这种“演绎”,教师“一厢情愿地编制着虚拟的教学程序——教案”。为了显示“学生配合”的万无一失,不惜弄虚作假,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现成答案,而自己则把反复打磨的教案背个滚瓜烂熟,备课变成了无形的或有形的程式化彩排。在这样的“学生配合”的课堂里,老师追求学生天衣无缝地配合自己,竭力牵引学生就范于自己设计的答案或圈套,学生的主体性丧失了,学生成了教师完成任务的道具,成了教师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彻头彻尾地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总之,对“学生配合”要作辩证思考。应该说,如果离开了“学生配合”,教师连课都没办法上,那就更谈不上把课上好了,“学生配合”确实是作为一堂好课必不可少的条件。只不过我们要的是本来意义上的“学生配合”,即民主的、科学的、个性化的“学生配合”,本色的、非彩排式的、非表演式的“学生配合”,这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要求的理想的“学生配合”。
湖北武汉市阳逻街一中 4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