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不可忽视古代文化常识

作者:杨 静




  中华文化五千年,灿若星汉的名篇丽句数不胜数,要接近它、欣赏它,除了掌握古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之外,文化常识是决不可以忽视的一个知识点,也应该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梳理一下课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一、在职官中知尊卑
  
  古代官职,大致可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各朝代的情况又不尽相同)。
  
  中央官职
  丞相: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为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长官。诸葛亮在刘备称帝后,曾任丞相,《失街亭》中就有“丞相何故多心也”。丞相分左右始于春秋齐景公,汉文帝以后置丞相一人,北齐、北周复设左右丞相,唐以后改称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指南录〉后序》中“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就有此例。“相”也指丞相,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即指张衡曾做过河间王刘政的相。《指南录后序》“辞相印不拜”指文天祥曾任“右丞相”,简称为相。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掌管军事要务。
  上卿:是最尊贵的诸侯臣,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和“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尹:商代、西周时期为辅弼之官,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冏卿:就是太仆寺卿,职掌舆马及牧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
  太史:是西周、春秋时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这里的太史令掌管推算历法。
  太傅:可指辅导太子的官,西汉时称为太子太傅,如《汉书·贾谊传》“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
  左徒:是战国时楚国设置,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尉:本来是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都设尉,而在《石钟山记》“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中则指县尉。
  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设置,掌管昭、屈、景三姓贵族,《屈原列传》中有“子非三闾大夫欤?”
  中丞:即御史,明、清两代仅存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纠察。《五人墓碑记》“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御史前书曰”的“御史”为战国时史官。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后来设六部,唐代确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大夫多系中央要职和顾问,如《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大夫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郎中:是隋、唐至清代各部沿置的官名,分掌各司事物,是尚书、侍郎、丞以下的高级部员,如《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
  
  地方官职
  中司马:是州刺史的别称,当时实际上是闲职,如《琵琶行(并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抚军:是明、清两代对巡抚的俗称。蒲松龄《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
  太守:主管一郡政务。《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汉代还尊称太守为府君,如《孔雀东南飞》“还部白府君”。
  令:秦汉两代县官辖区万户以上者,万户以下的叫长,因此后来有县令、大令之称。《促织》:“有华阴令欲媚上官”。明、清之际对县长官的称呼为令尹,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令尹就是县令。县令也被称为“宰官”,也称为“宰”,《促织》“宰严限追比”中“宰”即指县令。丞,多为辅佐官员的称号,如《孔雀东南飞》“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中的“丞”是辅佐县令的县丞。
  里正:是古代的乡官。《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武官
  将军: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军将,因而有此称,战国时成为武官名。《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将军”就是出征的长官。
  都尉:武官,职位略低于将军。《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长史:将军的属官。《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大将军:是先秦、西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上将:是对高级武官的称呼,意同大将、主将。《失街亭》:“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三国时将军的名号还有征南将军、横野将军、折冲将军,如《赤壁之战》“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参军: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失街亭》:“参军马谡曰?押‘某愿往。’”这个“参军”是丞相属官。
  
  文官
  博士:教授官。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从事:主管文书,察举非法。《赤壁之战》:“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主簿:其职责历代不一,负责文书簿籍,主管印鉴,为掾吏之首。《孔雀东南飞》“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中的“主簿”指县主簿。
  
  官职升迁任免
  拜:授予官职,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除:拜官授职,且新授官职比原职位要高。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一句中的“除”,就是除去旧职,授予右丞相和枢密使之意。
  擢:提升官职。《海瑞传》:“擢瑞户部主事”。
  迁:调动官职。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则语意有别:迁升、迁授、迁叙——升级,迁削、迁谪、左迁——降级,转迁、迁官、迁调——平级转调,迁复——离职后调复原职。左迁的例子如《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琵琶行》“谪居卧病浔阳城”中的“谪”就是贬官。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屈原列传》“屈平既绌”中“绌”通“黜”,即罢免官职。
  乞骸骨:指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二、在历法中明早晚
  
  我国历史上纪年方法有四种:王公年次纪年法,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干支纪年法,十位天干和十二位地支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帝王年号纪年法,如《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年号和干支兼用,如《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古代纪日法有多种:①干支纪日法,《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②传统节日:元日——正月初一日,上元——正月十五,端午——五月初五,中秋——八月十五,重阳——九月九日,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除夕——一年最后一天晚上;③特定称谓纪日法:朔——每月初一,如《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每月最后一天,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望——每月十五,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既望——“望”后的第二天,如《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句。
  五更:古代一夜分甲、乙、丙、丁、戊五段,也叫五鼓。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其他: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如《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如《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三、在科举中晓高下
  
  科举,因分科取士而得名。从隋代至明清,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共分四级:院试?穴即童生试?雪、乡试、会试和殿试。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穴秀才?雪。《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限于篇幅,那些可在称谓中识褒贬、在刑法中懂轻重、在乐律中赏雅俗、在风俗中行礼仪、在典籍中取营养的事例从略,相信读者自会识别并能对课文中的相关句意准确理解。
  吉林省实验中学 1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