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吃罢荔枝话荔枝

作者:章浙中




  我教《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创意如下:
  
  ●激趣——苏子难舍荔枝味
  
  1093年,天才诗人苏轼被贬至南岭惠州。较之于京城,惠州是个蛮夷之地,然而苏子却似闲云野鹤,落得逍遥自在;甚而口占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好个“长作”,荔枝竟有如此魅力?据说,此诗传到京城,当朝宰相章惇慨然道:“苏子瞻竟然如此快活?”于是一贬再贬,贬到海南儋州。浑不知,儋州的荔枝比惠州更甜,差点让苏子忘却了贬谪之苦。
  
  ●体验——观察品尝寻体验
  
  我们是幸福的,荔枝在今天已是相当常见的水果,不用千里迢迢去岭南,更不用怕日啖荔枝遭放逐。(现场按语文学习小组分发一定数量的荔枝)
  然而,吃,是有代价的。每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协调下,自选一个荔枝的说明点——可以是荔枝由外到内、由形到色、由质到味的任何一点,比如色、香、味、形,比如壳、膜、肉、核,向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们说说荔枝。为便于说明点的确定,每组可以剥开一颗荔枝观察研究。(教师要协调各小组间说明点的选择,尽可能使每个说明点都有小组选择)
  
  ●交流——众口纷纭说荔枝
  
  说,是有讲究的。要说得对,要说得好。说得对,就是要让未历者如见其形,如尝其味,就是要准确;说得好,就是要让未历者心为之怦然,口水为之哗然,就是要有意运用各种辞格(“引用”自当在其内),就是要生动。
  优胜劣汰,是永恒的法则。说得最好的三个小组是荔枝的最终拥有者,这就要看各组的观察研究,看各组的字斟句酌,看各组发言人的能言善辩。而说得好坏的评判,是你们,在座的每位同学。
  (教师提供有关荔枝的诗歌。白居易诗:“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果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嚼如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李珣词:“倾绿蚁,泛红螺,闲邀女伴簇笙歌。避暑信船轻浪里,闲游戏,夹岸荔枝红蘸水。”薛涛诗:“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邱惟贵诗:“棣萼楼头风露冷,闽娘清晓竟红妆。朱唇玉齿桃花脸,遍著天孙云锦裳。”)
  
  ●展示——跳进课文品语言
  
  小组间较量是纵向的比较;和贾祖璋较量,和课本较量,是横向的比较。将本小组的文段与课文相应语段作比较,谈谈彼此的得失成败。比如同样是对荔枝壳的介绍,既可以比较哪个语段更准确更科学,也可以比较两者所用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不同,产生的效果有什么不一样,自己的文段该如何修改,课文又可以进行怎样的加工;最后将修改后的文段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并说明比较与修改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说明的语言;教师需提示学生的是,课本语段未必是最优秀的)
  
  【学生文段选萃】
  
  荔枝壳——成熟荔枝壳的颜色,大多是深红色或紫色,“红颗珍珠诚可爱”,确是不假。但荔枝壳的质地是粗糙的,当年白居易说“壳如红缯”,是失之妥当的。细细摸触,壳面并不像“缯”那么光滑。认真观察,壳面是由一小块一小块多边形组成,看上去似龟甲,学名称为龟裂片。龟裂片中间有凸起部分,特别扎手,学名称为片峰。以峰命名,大概是形似山峰罢。
  荔枝膜——剥开荔枝,会看到粉色的薄膜,大约有两层鸡蛋膜那么厚。摸摸,有绒绒的感觉;嗅嗅,有一缕荔枝特有的清香;嚼嚼,齿颊间会留下一点麻涩。而这奇妙的荔枝膜所包裹着的,就是“嚼如天上味,嗅异世间香”的荔枝肉。
  荔枝核——荔枝核呈棕褐色,质地脆硬,形似秋蝉羽翼。荔枝核顶端有一个核结,与柄相连。核内有一层稍软的白色夹层,浅尝,清香而略带苦涩。夹层内,是青白色的核仁,是荔枝能够“朱唇玉齿桃花脸,遍著天孙云锦裳”的原因所在。
  
  ●探究——文段排序谈标题
  
  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各组的文段,然后提出问题:各组的文段我们怎样给它排一个顺序?排序后能沿用“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个标题吗?(文段排序是为了体悟课文的说明顺序。沿用标题,是因为学生对眼前荔枝的观察研究,只能触及荔枝的生态,只扣住了标题中的“荔枝丹”;而涉及产地、贮藏、移植的“南州”,和涉及花期与成熟期的“六月”,是无法由眼前观察获得的。)和各组文段经排序后组成的文章相比,课文现有的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迁移——由此及彼写橘子
  
  衢州是橘子产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并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完成一篇以“衢州十月橘子红”为题的说明文。
  浙江衢州二中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