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解读新题型 备战新高考

作者:苟文彬




  3.上下联平仄可不论,但要注意音韵和谐自然,避免重字。
  对联的上联尾字一般应为仄声字,下联尾字一般应为平声字。高考题对平仄一般不作要求(有特别说明的除外),但要注意上下联之间不用相同的字,并应注意句子的流畅自然。如有考生对“五谷丰登,万民欢庆”为“六畜兴旺,农民欢乐”。下联“民”“欢”与上联为同字,不合对联要求。改为“百姓同乐”即可。
  4.注意用语规范,一般口语、方言不入对联。
  对联考题大都较雅,应避免“俗字”入联。如上例有考生对“票子大把,百姓开心”就俗了。又如有考生对第5例为“红苕包谷大米,尽属川东特产”也很不是个味道。
  
  题型四:语言得体
  
  【典型考题举例】
  1.(江苏卷)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材料:徐凡,男,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
   ①
  系我国红学界的后起之秀,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专
   ②③
  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 (获
  ④
  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⑤
  要求:1.内容适当。2.表达得体。3.符合口语特点。4.将转述的话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学校邀请徐凡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说: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④_________
  2.(福建卷)“神州”五号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请你以下列身份接受记者对此事的采访,谈自己的感想。
  要求:谈话符合人物身份,表达自然,得体,流畅,每段话不少于30字。
  (1)中学生:_________
  (2)中学教师:_________
  【命题意图分析】
  考查语言运用得体,就是考查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这一题型要求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古文功底(如尊称、谦称及交际中的一些固定用语),具有丰富的想像能力,能“设身处地”转换角色,选择恰当的称呼、词语、语气、方式来说话。
  【思路技巧点拨】
  解答语言得体类题,应注意以下三点:
  1.明确是在什么语言环境下使用,说话对象是怎样的身份。
  如第1例,题目是书面材料,主要是给人阅读的,向同学们介绍这些内容时就应灵活地转换为口语来表达。比如“男”,一望便知性别,不再介绍,只需在“徐凡”后加“先生”即可;“系”是文言词汇,改为“是”;括号内容应说出来。又如同一个意思,对教授、学者和对工人、农民说时,在语言使用上肯定有专业与通俗、简洁与详细之别,这就是所谓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2.明确说话人的身份、说话人所处的立场。
  这是所谓的“是什么人说什么话”。考题往往要求考生“扮演”多个角色来表达同一个意思。这就需要我们以特定的角色去思考问题,以特定的身份去表达意思。如第2例,对“神州”五号升天这件事,学生与教师因其年龄、职业、责任等不同,感想显然也是不同的。甚至小学生与大学生、小学教师与大学教授的感想也不尽相同。学生要侧重于理想和憧憬,教师则要侧重于他的责任和任务。
  3.注意选择恰当的敬词、谦词及一些固定用语。
  要注意区分“令尊”“令堂”“令郎”“令嫒”“令兄”与“家父”“家母”“犬子”“小女”“家兄”,“鼎力”与“大力”,“莅临”“光顾”“光临”与“惠顾”。注意“蓬荜生辉”“敬谢不敏”等词的使用对象。
  四川绵阳中学 621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