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编一本开放式的新语文知识读本如何
作者:包建新
理论界与语文教育界联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联手的外显而有形的事是编写一本《新语文知识读本》。这样的读本要体现以下三个特性:
一是适恰性。指的是与语文教材适恰。这需要做两方面的梳理工作,一方面是对课文的梳理,把相同类别的课文进行归类,在同一类中再分出若干小类别。分小类别时应当有一个良好的分类角度,而不是肤浅的、缺乏教学操作意义的分类,比如时间上的分类、文体上的分类,对于教学均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是理论界的理论梳理,选择与课文相适应的理论知识,然后对这些知识进行二度梳理,找出这方面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点在目前的条件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诗歌,诗歌解读的核心概念是意象(意境),理论界对此已经作了深入的研究,那么可以把意象(意境)的核心知识编入《新语文知识读本》,同时理清意象(意境)解决了诗歌教学的什么问题,其他问题应当怎么去解决。笼统地介绍诗歌怎么欣赏,满足不了教学的实际需要。再如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叙事作品,叙事学的有关理论成果就应当编入《新语文知识读本》,尤其对叙事作品解读最活跃的那部分知识。这样的知识还有很多。如果有一册这样的读本,必将成为语文教师巨大的财富。
二是开放性。纳入语文教学知识系统的知识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和理论界研究的发展而增加和删除。对学校教学的知识,我们一直有意无意地强调稳定,认为学校语文知识的变化会带来教学的混乱,其实,这只是单方面的想法,语文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比任何学科都要强得多,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修养随时运用知识,这些知识充满着个人性,缺乏有效的检验,丰富而芜杂。在课程提供的知识不足的情况下,这种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更强。因此当我们把所谓定型了的知识才纳入课程,供教师阅读,表面看可以得到教学的稳定,实质上却会给教学带来更多的可变的、不稳定的因素。知识体系的因素消长的权力分配应当这样:增加的内容由理论界的学科专家来定,删除的内容由一线的语文教师来定,这样既可以保持知识的高度,又可以保持知识的效度。另一方面,保持知识系统的开放也由实际情况决定。理论界与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处于疏离状态,理论界的专家们也许是不屑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教师们又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哪些知识对于达成语文教育的目标最富于价值也就相对模糊。同时达成语文教育目标的最好的知识有没有产生,即使最有权威的理论家也恐怕难以作出回答。由于以上几点原因,这个《新语文知识读本》的开放性是必然的。
三是前沿性。学校语文教学的知识系统总是对前沿的知识保持高度的冷静甚或冷漠,其中原因是明白的,前沿的往往也是可变的,还来不及检验的,学校教学的知识要经过检验了的,不能给年轻的学生带来知识的混乱。于是有人说我们学校的语文知识起码落后了二三十年。我们的认识看来走入了误区。学校为什么不能成为检验知识的场所?任何知识最终都是为了解决最为基础的问题的,语文教师同样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担当起检验知识的检验员。那种认为学校知识必须要经过检验了的想法,实际上把中学的语文教育停留在读经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格格不入。没有经过检验的知识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会不会带来认识的混乱?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有选择才有发展,这要比无可选择地接受看似有用实际上已经僵死掉的知识好出几百倍。要让学生具有时代意识,首先我们给予教师的知识要具有足够的先进性。
在这三个特性中,开放性是核心。寻找与基础教育相适应的适合的语文知识需要过程,而前沿性又必然要使这样的读本以开放的姿态存在。因其开放性,读本的知识不能放进语文教材,因为教材需要相对的恒定。
编写这样的读本需要这样的一个队伍或组织——它由各专门学问的研究专家和一线语文教师组成,两者形成互补,形成课题,研究专家进行理论指导,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实验,反复研究,不断实验探索,因此编写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样才能保证这个读本有充分的伸缩、增删的余地。
浙江临海市回浦中学 3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