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生活,是最好的道具

作者:郭静娟




  那天,听同事上一堂公开课,是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序》。简略地介绍完罗曼·罗兰其人其事,她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名人传》,精制的黑白封面,简约而厚重。她微笑着向大家展示并推荐这本书,亲切地告诉学生这是她为上初中的儿子购买的,还随意地说了说在他们共同阅读时出现的小小分歧和个中乐趣,把学生都逗乐了。
  这个温馨的课堂瞬间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想起自己不久前收到的一封学生来信,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老师,真想念你的课堂,想念你随口即来的生活小故事,它们曾是我怎样的期盼啊!时光流逝,很多具体的知识已朦胧成一片月色,而惟有那些故事,只要一想起你,依旧会在我眼前生动地跳跃,让我对未来永存美好的希望。是那些小故事,让我感染到了你的乐观、豁达,让我相信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人生就是美好的;是那些小故事,让我感受到老师带着缺点的真实和可爱,我不会再在意别人小小的欺骗,不会再厌烦这个似乎尔虞我诈的世界……也许这一切在你,并不意味着什么,但于我却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初读这真切的表白,有点意外,更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不过,细细回想一下自己的语文课堂,还真是和那位感性的同事一样,常喜欢借助自己的生活小故事来把语文演绎得更亲切,更实在,更灵性。那些出现在课堂中的小故事,有些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也有些是煞费苦心,刻意为之。与其说是那些小故事让学生对我这位语文老师产生了好感,还不如说是我语言里传达出的精彩生活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好感。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从某个角度说,语文的精彩,正在于它表现了生活的精彩。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借助生活的精彩来还原语文的精彩。
  记得有一次,和学生一起赏析当代作家刘亮程的散文《对一朵花微笑》,其中有这么一段: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摊草惹笑了。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学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上,而真正的妙处很难言传。为了讲解这段文字“只可意会”的语言之美,我百思之下,终于收获灵感,巧妙地借用了儿子这么一段天真的“童言”记录——
  清晨,上幼儿园的儿子揉着惺忪的眼,似醒非醒,坐在餐桌边发呆。桌上恰好铺展着我一本厚厚的专业书,他伸出小手抚摸着,突然冒出一个极幼稚有趣的问题:妈妈,为什么这页书上空了这么多?而其他纸上都是满的?我郑重其事地解释:文章写到这里,一件事情宣告结束,需要停顿一下,然后才开始新的篇章。儿子听后,恍然大悟:哦,这一页原来是书的星期天!
  在学生忍俊不禁的大笑声中,我说,孩子的世界特别纯净,在他们眼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包括书,所以他才会有如此的联想如此绝妙的比喻,而读刘亮程的文字,也带给我们相同的感受,他的心中充满非凡的爱和善意,他就像个孩子一般,真正把身边的一草一木当成了有生命的东西来注视,所以他的语言才能如童话一般纯净、清新,纤尘不染,富有特别的情趣。
  这则小故事不只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文字的精妙处,还让学生连连惊叹生活稍一留神就会出现的精彩,它还把生活的精彩和语文的精彩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有句话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认为,语文本身浓郁的生活气息正是它最诱人的迷人之处,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关注课本的同时也该关注生活,并试着借助生活的精彩来还原语文原本的精彩。也许,那位老师和我,都是借助语文和生活真实的链接,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文本和心灵之间的距离,从而不着痕迹地、轻巧地点燃了学生心底对语文对生活的好奇和渴望。
  一直都梦想把自己的语文课上成一篇散文,有着闲散错落的故事情节,却又有着“形散神聚”的中心主旨。为此,我喜欢在课堂上穿插生活小故事,就像当年对待自己学生时代心爱的摘抄本一样,除了让精彩的言辞语段唱主角之外,总还要留些空白,来点线条的浅浅点缀或是简笔的随意勾勒,使之实用与赏心悦目兼具。
  我始终相信,生活,正是语文课堂最好的道具,它们的设置,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把一段真实的思索,一种生活的历练,一个富有情趣的过程,一处并不曲折的波澜,恰到好处地插入到语文课堂之中,会如同导火索,能唤醒学生的欲望,会如同背景音乐,可以把课堂渲染得有情有致,会如同快乐的开心果,把学生的才智和能力置于一种充满活力的情境氛围之中。
  江苏张家港高级中学 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