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一放则活,一“主”就灵

作者:严华银




  稍稍了解一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人,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似乎不像先前那样喜欢语文学科、语文课、语文老师了;语文老师的自信似乎也不像以前那样充分了。最近在本地数所比较有名气的国家示范高中调研,一项有关学科教学满意度的随机测评调查显示:数十个班级中竟没有一个对语文教学满意或比较满意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有人认为,问题出在教材,现在教材实在不好教,从教材选文翻天覆地的变更到教材体系脱胎换骨的“革命”,难度变大了,操作要求更高了;有人认为,责任在现行的考试制度,它决定了像语文这类人文学科天生难以有与其他学科竞抢时间的引力和优势。意思是说,问题的责任不在教师自身。事情果真如此吗?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假如我们语文老师真的将教材当做例子,教材自身对我们语文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制约又有多少呢?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以教材为范本,在教材的指引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突破制约,用活或用好教材,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让语文教学充分体现我们自己的教学个性,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也就是说,无论是怎样的教材,怎样的考试,在高水平的老师那里,都是可以调控,可以改造的。
  当听过了几十节层次不同的语文课之后,我深深感到:问题的关键就在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严重问题,从教学思想、原则到操作方法都有着严重缺陷。
  问题之一是课堂主体地位的落实依然没有到位。包括公开教学中为数不少的所谓示范课和优秀课均是如此。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的存在,一味遵循预设的教学内容和程序;以所谓的“点拨”“启发”行“满堂灌”之实,尽量多地挤占学生的有效学习时空等等。可以说,素质教育背景,课程改革大潮,就部分地区而言,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刺激”还未曾见出多少明显的反应和“症状”。
  问题之二是老师顾忌多多,不敢放手。比如说“任务”的完成犹如太行、王屋之阻,每有行,则如履薄冰,难以心安理得。这“任务”又有两种,一为课程中的规定内容,二是升学的量化指标。有限的时间,这样多且大的压力,一旦放手,达标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比如说若是过多地给学生时空,老师的“教”和“导”又如何实现?不仅如此,若是真的让学生质疑,千奇百怪的问题,老师八面受敌,怎么招架得住?一两次商量和“带回去研究”可以,屡屡如此,老师哪还有脸面稳立讲台之上?
  我以为,老师们的想法和顾虑都有一定的道理。这里既牵涉到教学理念问题,也关系到教学原则和方法问题。比如,课堂天生就应该是学生的,“学堂”毕竟不是“教堂”,不管有多少主客观的理由,你都不可以侵夺其时空。比如,“教”“导”是有艺术的,点拨、启发是有技巧并要掌握时机和方法的,肯定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预设的一类。再比如,现代课堂中的语文老师,不可能要求他是博古通今、包打天下的“博士”,这实际上任你是何人,在现代这样的信息社会,永远也做不到;但可以要求他在“导”的能力上迅速提高,这种提高,带来的是个人在一定情境中的“超然”和“置身事外”,带来的是你与教学对象的共同参与,共同学习,达到教学相长和“共生”。
  这里所选的阅读教学的几个课堂片段,应该说总体体现了鲜明的开放精神,较好地落实了学生主体。我们在阅读时会看到,所谓“主体”,并不是老师“事不关己”“逍遥课外”;所谓“放开”,更不是把课堂全部甩给学生,让学生信马由缰。老师“主导”、点化的“要言”绝不仅仅是“画外音”,可以说是“掩映其间”指点迷津的“天籁”。动态生成的内容和适度“预设”的问题有机融合,恰如其分地将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导”入课堂教学的真实的“任务”。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这与教材的要求不矛盾,与考试不矛盾。而正是在这样的平衡中,我们看到了课堂的热烈、热情乃至激情,看到了课堂中孩子思维的涌流和创造潜能的迸发,这带来的必然是课堂的有效乃至高效,而学生的满意和欢迎则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