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换一种方式解读,别有情味
作者:赵宏华
根据课文内容,我确立了本次访谈的话题:伽利略成功启示录。考虑到初一学生是稚嫩的、不成熟的,需要教师相机得法的点拨、扶掖和导引,因此我决定亲自担任主持人,让每位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人物,并要求根据课文内容,用所扮演的人物口吻来回答主持人的提问。
换了种解读形式,学生果然“小脸通红,小手直举”“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请看几则片段。
师: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让我们来看看父亲眼中的儿子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生1:我这个儿子啊,从小就有些异类。任何事物,就是权威说的,不放在自己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下,他也是决不轻易相信的。
生2:我是一个音乐师,可他却对“天空的音乐”感兴趣。
生3:他还爱幻想,常常眼里看见奇象,耳朵里听见奇音。
师:科学的每一次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丰富的幻想正是伽利略“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的基础。那么,对于他的兴趣爱好,您为什么不支持反而要他去做一个服装商人呢?
生4:唉,你不知道,我们生活在不讲科学的年代,从事科学就意味着一辈子贫困,一辈子默默无闻。作为父亲,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生活得好呢?
听听,不仅模拟出父亲的神情、语气,还让我们认识了孩提时的伽利略。“父亲”们慢条斯理的回答,对课文准确到位的理解,博得了大家一阵阵掌声。
师:伽利略如此钻研,但他的学习动向和实验活动,他的老师们却不赞成,他的学生、同事也嘲笑、责骂他,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生1:他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把我们尊崇的导师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弃之一边。
生2:他仅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竟然要独立思考,这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异端。
生3:所有科学上的问题都被亚里士多德解决了,他这小子怀疑这怀疑那,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生4:他不务正业,不好好学医,却玩弄无用的数学,简直是精神病。
生5:他幼稚可笑,竟想用绳索、锡块、杠杆等这样那样滑稽的玩意儿来研究宇宙的秘密。
生6:他竟然荒唐愚笨地认为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胡说八道!
好一通“指责”啊!看着他们一个个“义愤填膺”的模样,我偷偷地乐了。
师:伽利略先生,亚里士多德是权威的化身,他的学说都成了经典。在意大利一些知名数学家眼中,您是当代的亚里士多德,但您却认为“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为什么?
生1:借用你们中国先哲孟子的一句话来回答:“尽信书不如无书。”
生2:学则须疑,做学问一定要有怀疑的精神。
生3: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很崇敬他,但我更爱真理,而实践是发现真理、检验真理的道路。
小“伽利略”们不仅能正确把握课文的内容,还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我忍不住为他们的出色表现带头鼓起掌来。
师:伽利略顶住压力,坚持研究,最终获得了成功。请问伽利略先生,您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生1:不轻信权威,热爱科学,热爱真理。
生2:勇于创新,要有为科学耐得住寂寞、清贫,奉献终身的精神。
生3: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要执著地去追求。
生4:还要不怕打击、讽刺、嘲笑。
小“伽利略”们的回答把伽利略的精神全面准确概括了出来,而这正是我本准备加以总结的内容,学生通过探究自己获得了,这远比我告诉的要珍贵得多啊!我心头一喜。
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在课快结束时,我要求学生对伽利略说一句话。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
生1:伽利略,您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照亮了我心灵的天空,我要向您学习。
生2:伽利略,您对科学矢志不移的追求精神将激励我刻苦学习。
生3:伽利略,从您身上我懂得了权威不可盲从,人要有怀疑精神。
生4:伽利略,是您在我心中播下了未来当一名科学家的种子。
……
听着孩子们真诚的发自肺腑的心声,看着他们一个个争先发言的劲头,我也被深深打动了,禁不住赋诗一首参与交流。
师:《致伽利略》:那是谁/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撒娇的时候/他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飞一个个问号/那是谁/当别人在寂静的教堂中/祈求神灵的佑护时/他却在挂钟的滴答声中/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60士库提的年薪呵/使他品尝不到锦衣玉食的滋味/但锡块和杠杆/却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演绎得熠熠生辉/同事学生的嘲笑呵/拴不住他追求真理的坚定脚步/从比萨斜塔上同时坠落的两个铁球/铿锵有力地向世人宣告/权威不可盲从/生活中充满问号的年轻人哪/不断地探索和求证/你把一个个问号拉直/那不是惊叹号/那分明是世人惊叹的目光/崇敬的眼神
在孩子们热烈的掌声中这堂课结束了。看着同学们涨得通红的小脸和意犹未尽的模样,我想,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有时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其中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要能由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开发者和建设者。对于文本,换个方式解读,有时会“化腐朽为神奇”。这节课,由于运用了电视访谈的形式,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大家都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知识视野和求异思维得以拓展。在活动和体验中学语文,用语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江苏镇江市谏壁中学 212006
课堂感言——
这是一节生动的语文课。赵老师采用访谈的形式让我们走近伽利略,了解伽利略。听着扮演不同角色的同学们独到的见解、精彩的回答,我们忍不住一次次鼓掌,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了这篇文章,伽利略那不迷信权威的精神使我深深懂得:脑海中有了问号,就用行动将它拉直;土壤中有了种子,就用阳光让它发芽;心中有了信念,就用结果将它充实!(江苏镇江市谏壁中学初一1 胡越)
老师,您讲课有条有理,采用访谈的形式,生动而又形象,让我们在活动和体验中学语文,用语文,不仅使我们深感学习语文的乐趣,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新的体会,还大力培养了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领略了伽利略那独特的人格魅力。(江苏镇江市谏壁中学初一1 王谌骏)
这节课气氛活跃,高潮迭起,特别是最后,当老师要我们每人对伽利略说一句话时,精彩的发言更是一个接一个。让我们感到亲切的是老师并不高高在上,她也赋诗一首,积极参与到我们的交流中来。这样的课堂平等民主,我喜欢。(江苏镇江市谏壁中学初一1 刘超)
【说课晬语】
赵老师教授《斜塔上的实验》时设计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探索。新课程强调“体验式”教学。赵老师设计的访谈形式别具新意,学生由此真正成了课堂活动的主体,其思维在这样一种积极主动体验探索的过程和状态中获得充分的张扬。我们听学生的发言,不仅有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更有自己的创造(这是基于文本阅读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学生从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有伽利略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当然,如果老师的“主持人”地位再“纡尊绛贵”一些,“问答”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那学生的思维将会被更彻底地激活。
(严华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