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高效完成背诵
作者:吴春英
于是我抽了几名各层次的学生,和他们一起制定了这样一种背书激励机制:
1.变教后背为教前背。告知本学期所有背诵篇段,凡在未上新课之前来老师处背诵的,视熟练程度、难易程度相应加分,得分按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2.提前背诵者名单公布,开展同学间、班级间竞争。在每班墙上张贴两个班的背诵者名单,一天登记一次。
3.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要求,各尽所能。学困生较熟练地背,中等生有感情地背,优等生背后能回答几个问题。
4.课内外并重。背诵课外文段、名言警句、成语格言,视难度酌情加分。
措施一公布,一石激起千层浪,两班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叽哩呱啦读书了。我问一些学生:“你们现在为什么勤于背诵了?”
“因为可以加分。”
“不加分反正也得背,这么多人背,我再不背,难为情。”
“期末总评分高了,就不怕期末考砸了。”
“隔壁墙上有我的大名,光荣。”
“我背掉一篇,就能为班争光一点,值!”
学生勤读、勤背,于是我常被学生团团围住。第一天,两张白纸上就各有十几个名单了,第二天迅速上升到四十几人,两班竞争激烈,仿佛NBA篮球赛。背的最多的同学已有五个大名,乐死一个,羡慕死一群。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成绩较差的学生哼哧哼哧背了两首单元古诗,我很感动,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把它背下来?”“我……大概读了个把星期。老师,我可不可以得到加分?”“可以。我知道这个成功对你来说很不容易。事实证明,你也是挺棒的!”他受宠若惊,涨红了脸,“哦哦”地叫着跑出去了。
时日不长,终于有人来背课外文章了。有臧克家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现在,提前背诵有了一句流行语:“没有最多,只有更多。”墙上名单如电脑滚屏,一骨碌翻到了很远。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其次还提出具体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可见,新课标很注重积累,而背诵是积累的一种好方法。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四个学段总共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有些地区的试卷在“积累”部分通过选做题或附加题的方法让积累多的同学得更多分。
面对新课标提出的背诵要求,我们该怎样去实施?一般老师的做法是按部就班,上到哪儿,让学生背到哪儿,教材以外的部分就难以操控了。以前我也常常这样,而且不辞辛苦地“陪背,陪抄”和“中午背了才准走”,可学生不领情,仍是“债台高筑”。学生的一句“我可以提前背诵吗?”让我顺势推舟想出了上述种种激励的点子。事实证明,这样做好处多多:①竞争机制激发了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②要背熟自然要勤读,要有感情地背及回答问题还得读深读透,这无形中推动学生预习课文、学习课文,被动变为主动。③课外诗文教材凭自己意愿、兴趣和能力选择,个性受到了保护和尊重,学生有了英雄用武之地,金子找到了发光的时机,兴奋度持久。④老师常置身于学生中听背,与学生接触机会多了,师生关系密切了,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⑤因集体荣誉而动起来的学生尤其是中等生在班际竞争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增强了自信心,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这个背诵措施使我想起了两位名人的话。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皮亚杰也说: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
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
浙江嵊州马寅初中学 3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