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中考语文探究题分类例析

作者:童海刚




  随着课改的深入,近两年中考出现了探究题,这种题型考查了学生整理和筛选、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强劲动力。下面就探究题的几种命题形式进行探究。
  
  一、词义探究型
  
  对文字材料中的特殊或重要词语,结合相关材料,作出准确的解释。这类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并获得新知识的能力,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例一〕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常州市政府在制定的“常州市民精神”中,倡导全体市民要“重诚信”。阅读下面几则诚信小故事,从中归纳出“重诚信”的含义。
  (1)春秋时,吴国的季子出使北方,顺道拜访了徐君。徐君很喜欢他的剑。季子虽然心中默许赠送,但因外交礼仪的需要,当时没有答应。等他返回时,徐君已死,季子就把剑挂在其坟前的树上而离去。
  (2)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位姑娘相约桥下,姑娘因事未到,正逢潮水上涨,尾生抱住桥下一石柱不肯离去。等姑娘赶到,尾生已被淹死了。
  (3)北宋词人晏殊14岁时,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看到题目后对皇帝说:“这个题目10天前我就做过了,请陛下另出一题。”
  (4)去年,金坛建昌、社头、薛埠等地300余农户面对市场的高价不动心,仍把自己的蚕茧低价卖给了当初与他们签订订单的江苏晨风集团。
  (5)广东吴先生在没有付钱的情况下,仅通过电话在林海燕的投注站购买彩票,中得大奖518万。林海燕本可以占为己有,还是打电话把中奖消息告知了吴先生。吴先生开始以为她是在催要彩票钱,经多次打电话,吴先生才领走了中奖彩票。
  (2004年江苏常州中考题)
  〔解析〕这道题要求简明,所给材料丰富而有趣,紧扣诚信选材,由古到今,涉及友谊、爱情、应试、买卖等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让考生受一次难得的诚信道德教育。答好这道题综合归纳能力是关键。整合5则材料可知这些故事中的人物特别诚实守信,因此,“重诚信”的含义应概括为:在任何情况下,哪怕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也要讲诚实,守信用。
  
  二、观点表述型
  
  阅读、整合文字材料,调动平时积累,对材料进行一番思辨,提出自己有创见的观点或思考。这类题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积累的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生的词汇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例如:在网上常见的“美眉”(漂亮女孩)、“菜鸟”(新手),由外来语演变的“酷”(cool)、“秀”(show)等等。你怎样看?随便说说。
  (2003年黑龙江省中考题)
  〔解析〕要答好对“新生词汇”的看法,就要审视这些新生词产生的时代背景,探究其使用价值和文化影响,结合平时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旗帜鲜明地将探究结果表达出来。答案是多样的:
  例1:很好。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比原有词义简洁、明快、生动,赋予了更新的意义。
  例2:不好。语言使用不符合传统习惯,甚至于影响中华文化的纯洁,如“伊妹儿”“伟哥”等等。
  例3:无所谓(中立态度)。这道题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例三〕速读下面三则消息,将三者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一条最主要的信息(40字以内);然后,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谈谈由这则信息所引发的思考(60字以内)。
  消息一:中华网1月26日讯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暗示他将要求修改日本战后宪法,以便让日本自卫队正式改名为军队。小泉是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采访时说这番话的。他说:“在日本宪法下,我们被禁止把自卫队称作军队,但是在外国人眼中,他们是军队……宪法中的好几点不太符合常理。”
  消息二:新华社东京2月4日讯 日本防卫研究所24日发表的2004年版《东亚战略概观》认为,日本为了自卫,可以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段,对敌国的导弹基地进行攻击。
  消息三:新华网巴格达2月8日讯 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批主力部队当地时间8日上午分乘25辆军车跨越科威特和伊拉克边界进入伊拉克。这是自二战以来日本自卫队首次被派到海外参加战斗。
  (2004山东青岛中考卷)
  〔解析〕这道题对于熟悉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历史的同学来讲并不难。日本曾对中国犯下滔天罪行,二战时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但至今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为此,人们对日本政坛的举动倍加关注。
  概括出的信息:日本企图通过修改宪法,恢复军队,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段,实现其对外扩张的野心。
  引发的思考:日本过去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深重灾难,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时刻警惕新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复苏。这道题熔语文、历史、政治于一炉,把时事热点做考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尤其让考生将历史和现实相链接,以史为鉴,触发深思,既考查了能力,又提高了思想认识。
  
  三、阅读链接型
  
  设置在阅读题中,就文中某个内容出示相关链接材料,然后探究问题。这类题能充分发挥纵横延伸的功能,由文内到文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效提高语文探究能力。
  〔例四〕研读上文《用爱心倾听》(略)中朋友的邻居教小男孩说话的有关内容和下面两则材料,你认为小男孩最终能不能学会与人正常交谈,为什么?
  材料一:海伦·凯勒原先失明,“整天处于黑暗世界之中,感到很痛苦,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缺少强烈的爱”。莎利文老师将手语字母写入凯勒掌心,教她各种物件的名称;将她手指放在自己喉头,感受说话时的振动。在莎利文老师持之以恒的爱心教育下,海伦终于成为一位作家和教育家。
  材料二:丹是一位失聪孩子,据著名耳科专家杰夫瑞医生诊断,他恐怕是属于永远都无法恢复的失聪者。但富有爱心的露茜修女并没有放弃,坚持让他去听睡莲开放的声音。有一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丹终于听到了睡莲花瓣开时的“叭、叭、叭”声。
  (2004江苏常州中考卷)
  〔解析〕这道阅读探究题要求比较阅读,考题由文本向外延伸,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考生可以认真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合理作答。例如:如持肯定意见,可围绕女邻居和莎利文老师、露茜修女一样都有爱心和毅力,且她们的努力已初见成效等内容作答;如持否定意见,可根据女邻居虽经多年努力,小男孩也没有学会简单的语句,海伦和丹只是特例等内容作答。
  湖北罗田县实验中学 438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