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我教《示众》

作者:江 奎




  德国作家黑塞说:“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经典名作,是人类与民族文明的结晶。与大师对话,可以使学生从人生的开始,就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有一个精神上的高起点。然而,在学习名家名作时,经常会见到这样两种情况,要么是课堂上的嘲笑、揶揄多于同情、反思,要么是在俨然和肃然的气氛中让人感受到惘然、木然和不以为然。于是,我们常常听到毫无意义的调侃和言不由衷的话语;于是,我们常常觉得学生不对头。这样的文章居然激不起他们心头的涟漪,居然唤不起他们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崇高的敬重。长此以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何以薪火相传?
  学习《阿Q正传》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让学生对鲁迅这位“人间至爱者”(钱理群语)有一深刻的理解,于是就安排了《示众》一文的教学。
  上课前,我先让“尊敬鲁迅”和“喜欢鲁迅”的同学分别举手,喜欢鲁迅的学生比尊敬鲁迅的学生少很多。然后我用深沉的语调导入:“鲁迅的好友郁达夫在《怀鲁迅》中有这样一段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正因为有了鲁迅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成为优秀的民族,正因为我们拥护、爱戴、崇仰鲁迅先生这样的伟人,我们的国家才有可能成为有希望的国家。但是,我们对鲁迅先生‘敬而远之’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语文老师,我总是很乐观地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完全可以引导同学们走近鲁迅,和先生展开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交流。今天,我们相处的时间只有一节课,但愿这短短的45分钟能了却你我的心愿。”听了这番话,学生脸色凝重,表明他们已经做好投入学习的准备,产生了对本节课的期望。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体会到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方法,我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并围绕“看”字环环紧扣提出问题:(1)用一个字概括《示众》的内容。(2)看什么?(3)谁看犯人?(4)小说有中心人物吗?(5)不用名字,鲁迅先生用什么来称呼他们呢?(6)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用名字来称呼他们,而用外貌特征和职业来称呼他们?(7)为什么就写十三个看客?学生读后一一作答。
  有了整体感知,下一步便是品读涵泳。我让学生或谈谈对文章语言特色的感悟,或将品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解决。
  生1:小说开头极力写天气热,比如说写到“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这个“拖”就用得很好,一方面说明舌头长,另一方面说明舌头露在外面的时间长,也就说明当时天气特别热。在这么热的天气下,居然有那么多的人充当看客,可见他们的空虚、无聊。
  生2:文中写“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这“嗡,都,哼,八,而,……”是什么意思?
  生3:没什么意思,秃头念错了。他研究半天居然念错了。他在炫耀自己有学问。
  生4:当“秃头”在研究“白背心”的时候,“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胖孩子“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这三个“研究”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刻画出这群人的无聊、无知。
  生5:一个工人似的粗人请教秃头,那人究竟犯了什么事?为什么“秃头不作声,但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秃头不是挺喜欢炫耀自己见多识广吗?
  生6:他自己也不知道那人犯了什么罪。
  生7:那他又为什么“睁起了眼睛看定他(粗人)”,而且秃头一直“睁起眼睛看定他”,别人都“睁了眼睛看定他”?
  生8:这些人心里想,有好看你看着就是了,他犯什么事与你何干,又不是你家亲戚,这么爱管闲事,肯定是脑子有问题。
  师:很生动。一群人就这么不知缘由地看着,乐此不疲地看着,有老妈子的话为证:“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可见这群人的——
  众生:无聊,无知,冷酷,无情。
  师:好一群无聊、无知、无情的看客。无情的一面在下文有没有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
  生9:有,有一个车夫摔倒,人们齐声叫好,笑嘻嘻地看。还有人们没发现车夫时很“失望”,找到后说他们“幸而放出眼光四处搜索”,车夫走后“惘惘然”。这些都集中反映了看客无聊、无情的心态。
  师:车夫走了,还有什么可看的吗?
  生10:还有,那胖大汉在看那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师:是啊,人们总能发现可看的资源,无聊、无知、无情的中国“人”还真能看。
  看着原本为鲁迅语言的讽刺意味所感染而面露笑意的学生个个若有所思,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品味题目。
  生11:这篇小说的题目是《示众》,写了人们在看犯人,每个人在看的时候又都被别人看,被犯人看,被别的看客看。示众的不仅仅是犯人,每个人都是示众的材料。鲁迅先生用《示众》为题,恐怕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让阅读进一步走向深刻,我安排以下两个研读探究的环节。
  (1)用“看/被看”这一角度解读鲁迅小说。
  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认为,“看/被看”是鲁迅小说的基本模式,是鲁迅小说中“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我要求学生以《阿Q正传》中阿Q上刑场的片段为例,从“看/被看”这一角度来解读。
  生12:这个片段写了“看客看阿Q”,挺无聊,挺冷漠的。
  生13:还写了“阿Q看看客”,写到阿Q突然感到许多比狼眼睛更可怕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这句话挺震撼人心的,这恐怕是阿Q这一辈子最清醒的一刻。
  生14:还有“鲁迅看‘看/被看’”。那是极冷峻、极犀利的目光,能看穿国人的灵魂。
  生15:“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目光中带着怜悯、同情,这是一双极冷又极热的眼睛。
  生16:还有“读者看‘看/被看’”。记得有学者说过,“读者阅读时要带上‘第三只眼’。”我们读鲁迅作品时应该有自己比较深刻的看法。
  (2)了解鲁迅“立国先立人”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让学生读《〈呐喊〉自序》中鲁迅决意弃医从文的片段之后,我用低缓深沉的语调说:
  “国人的灵魂被连成一起的眼睛给吞噬了。鲁迅先生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他说:‘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国民)的精神’。在20世纪初,鲁迅先生就已经提出‘立国先立人’的思想,‘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文化偏至论》)。在鲁迅看来,实现近代文明,不但要‘立国’,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现代国家,更要立人,保证每个人的个体精神健康发展,保证民族的灵魂健康发展,‘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学界的三魂》)1936年10月29日,这位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学大师放下了手中的笔,这位思想的巨人停止了思想。成千上万的人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字:‘民族魂。’
  “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有很多还活在我们中间。
  “2003年5月9日中午12时许,一名男子爬上湘潭市河东大道一栋大楼,110干警闻讯赶到,积极组织营救工作。令人震惊的是,当时竟有数百名群众驻足观望。下午2时许,‘快跳啊’‘我都等不及了’等等的叫喊声越来越响。这名男子就猛喝一口酒,然后把酒瓶一甩,纵身一跃,从6楼直跳而下,顿时血流满地。围观人群中一阵悸动,竟随之爆发出热烈的鼓掌声与欢呼声。这是为死亡欢呼的声音,这是对生命犯罪的掌声。这是怎样可怕的灵魂!
  “我们上代的灵魂被鲁迅深刻地刻画着,我们的灵魂似乎依然没有完全走出鲁迅的笔。如果没有鲁迅,我们或许会生活得很愉快。鲁迅常常使我们赤裸裸颜面全无。但这样才能开始思索,才会真正地清醒。学到这里,或许会有更多的同学开始喜欢《示众》这篇小说,会喜欢鲁迅。我始终认为,喜欢鲁迅的人越多,我们的民族就越有希望。我们的语文课有这个责任,我们语文老师有这个责任,我们同学也有这个责任。”
  最后,布置课后探究小课题:(1)用“看/被看”模式解读鲁迅其他小说,如《孔乙己》《祝福》《狂人日记》《药》等,你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发现?(2)《示众》无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给我们留下多样化解读的广阔空间,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补充、发挥、具体化,你能谈谈个人的阅读感受和理解吗?
  浙江温岭市二中 31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