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走近时文经典,厚实文化底蕴

作者:周远喜




  看看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多数阅读材料取材于课外,主观题型大量增加,开放性的考题进一步推广,那么语文中考复习也应该与时俱进。可以这样说,以往的“熟啃六册书,轻松中考路”的经验,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只能是画饼充饥了。最佳策略是:走进时文经典,厚实文化底蕴;多读一点书,少做一些题。
  
  一、多读链接文化的经典作品
  
  1.读名家其他经典作品。六册语文课本收集了古今中外近200名作家、诗人的传世之作,这些作品风格各异,但都传承着人类优秀文化。虽然我们可以从一篇名家之作管中窥豹,但初中生还不具备一叶知秋的能力,难于真正走近名家。而阅读最忌讳轻浮肤浅,只有真正走进名著,广泛深入地阅读名家更多的经典作品,与名家神交,才能与名家共鸣,才能引起学生深层次思考;只有这样,名著也才能真正地走近学生。
  2.读与教材相关的原著。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是从原著中节选的,由于篇幅等原因,学生只能读其中一部分。引导学生读原著,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链接课文,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扫清节选所带来的障碍和局限,避免盲人摸象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题。这种利用课文例子引导学生找源头、寻结局的阅读方法,既可以巧妙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向学生传授了阅读方法,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何乐而不为?如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们就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只是‘鲁提辖’这个英雄人物形象的一个侧面,要全面了解‘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要了解108个类似‘鲁提辖’的英雄好汉,请你课外看看《水浒传》。”如此,学生的阅读欲望就很容易调动起来。
  3.读与教材同类的经典作品。“教材不过是个例子”,这个例子只能为学生阅读这类文章提供一个范本,而要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从同类文章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教师的责任在于借用“例子”为引子,引导学生去阅读同类作品中的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作者对同一题材、素材的理解和表现肯定会塑造出各具鲜活个性的艺术形象,表达作家自己独特的体验。对于“春天”,朱自清看到的是生机和活力,郁达夫哀叹的是水一样的春愁……即使同样是歌颂春天充满活力的散文,名篇写法也迥然不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就会拓展视野,开阔思维,培养能力。
  
  二、读一读地域文化的经典作品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不管你身在何处,对故乡的依恋进而会形成割舍不了的“故乡情结”。无论是西方作家还是中国作家,在他们的文字里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或浓或淡的故乡情愫:沈从文作品中所流露的浓郁的湘西文化,贾平凹系列作品所流露的商州文化,张贤亮系列作品所流露的西北宁夏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无不闪耀着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校本教材的开发也给我们学生亲近、研究学习地方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学生收集整理乃至发掘地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不少地方的中考阅读文段也选用本地的地域文化经典作品,有些地方中考题也在开始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文化名人,如2003年宜昌中考题的文言文就是选用宜昌名人杨守敬的作品《水经注疏》中《三峡》的一段,2004年有更多的省市试题选取了考生所在的地域文化。
  
  三、读一读热点文化的经典作品
  
  无论从实用性还是从功利性出发,无论从人文性还是从工具性出发,多读一些热点文化的经典作品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人生感悟类。纵观各地中考试卷,选取有关人生思考和感悟的阅读文段举不胜举。人类首先要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做生活的主宰。纵观近几年中考现代阅读文选段,像梁实秋的《雅致人生》、林语堂的《幽默人生》、徐志摩的《浪漫人生》、郁达夫的《颠沛人生》、沈从文的《淳朴人生》、尤今的《玲珑人生》……还有一些现代作家,如毕淑敏、刘庸、张晓风等有关对人生种种感悟和认识的文章人气很旺,把这些“人生”经典拿来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是人与自然类。关心自然、爱护自然就是关心人类自己,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类也开始反思对自然的种种行为。近些年命题者对这方面的有关文章格外感兴趣,出现在很多地方的中考试卷中。
  三是高科技类的通俗说明文。比如纳米技术、航天技术与神州五号等等。
  中考复习是一个短暂而又漫长、一个朦胧而又清晰地过程,如果一味地停下读书去深究字、词、句、语法等,完全是得不偿失。对于语文而言,练习是一种复习,生活也是一种复习,阅读更是一种复习。
  湖北宜都外国语学校 4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