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语文意识论
作者:彭小明
那么什么是“语文意识”呢?先看“意识”一词。意识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重要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指“心”“精神”。现代“意识”一词于西方翻译来,它与“物质”“存在”相对,与“精神”“思想”“思维”“观念”等概念近义。
“意识”还有多种解释,医学上指人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一种“感觉”。在心理学上,意识一般指人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从“义项”上看,语文意识的“意识”含义更与心理学上的含义接近,应指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说,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
王尚文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语文意识”这个新名词呢?笔者认为,王先生长期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是“语感论”的积极倡导者,著有《语感论》《语文教育导论》《语文教学对话论》等书。他在书中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何谓语感?他说:“就是社会的人对语言的感觉。”“……就是在视听当下不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③可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直接感知、自动化的人的心理活动。语感是“语言的无意识”,而“语言无意识”是“无法用明晰的语言展开教学活动”的,也就是说,“语感”不是知识、不是技能,无法传授,无法教会。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这是语文教育专家、语文一线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现在王先生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王先生在《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中说:“应把语文意识视为语文教育的阶梯。对提高语文教育的效果而言,这个语文意识一日不可或缺。它就是语文的缰绳。缺少这个意识,语文课就难以上成语文课,就要‘跑野马’。”“现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是怎么培养语感,大家并没有一致的认识。我认为,语感就是语文意识的直觉形式,它就是语文意识不断丰富、提高、强化的结果。语文意识的养成对正确、丰富、敏锐的语感的养成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④由此可见,王先生提出“语文意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寻找“阶梯”“缰绳”“抓手”的,学生语感能力培养好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终极目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呢?
首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语文意识。
1.构建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界兴起一股“淡化语法”教学、“淡化知识”教学的风,以为语文教学质量不高是因为“语文知识”造成的,这是极大的误解。作为一门学科,它必定要有系统的知识体系,不然就不成“学科”。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即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包含了“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不论教什么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而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⑤说得通俗点,就是要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可为今后学习及能力形成起“迁移”作用。钱吕明指出:“20世纪语文教学研究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语文知识体系,这一套知识体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来之不易,轻易否定是不负责任的。……问题的关键是应该用语文知识,而不是被语文知识所用。”⑥语文知识教学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教有用、有效的语文知识,如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等,通过知识训练,达到“迁移”为能力的目的。知识是可教的,语文知识是形成语文意识的必要条件,构建有用、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仍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用有效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意识、语感、语文素养,也是今后语文教学的一个方向。
2.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也叫“非智力因素”,它是指人的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动机、兴趣、习惯、情绪、态度、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语文教学知识、能力很重要,但事实已证明,仅仅重视知识、能力并不能学好语文,要提高语文水平,还得重视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即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点与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是相符合的。(1)动机是语文意识培养的内驱力。动机是个体需要和学习的诱因,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语文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地学习语文。(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重要的。语文教师要通过翻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增加活动机会、激发学生需要和疑问,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以巩固学习的动机,改变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习惯是语文意识的直接表现。语文意识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文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语文学习中预习复习的习惯、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查字典的习惯、勤于练笔修改文章的习惯、自学的习惯等等,对提高语文水平有直接的作用。(4)情感是语文意识培养的催化剂。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不难想像,一个不喜欢祖国语文的人,他能很好地学好语文。
3.教师起主导作用。语文教师除了运用有效知识、开发非认知因素来培养学生语文意识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言传身教,做语言文字使用的“示范者”“榜样”;还要启发诱导、点拨引导学生语文学习;还要反复督促、暗示、提示学生,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要及时反馈,与学生交流、对话,使他们形成优化的学习方法,以便更快、更好地形成语文意识和语感。
其次,树立大语文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当代“大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课堂教育,更是课外、校外的家庭的、社会的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学习也不仅仅是学校的学习,更是学前的、毕业后的终身学习。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社会初步确立,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语文教育更要强调开放性的教育、终身化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上互联网……做一个语言文字学习的“有心人”,有意识地思考“文本”(包括电子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写的怎么样?……王尚文说:“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中,摆在它的语境的关系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语文意识,才能形成语感,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意识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语文意识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桥梁和阶梯,是语文教育的始点和终点。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就要构建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就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非认知因素,教师就要起主导作用。我们还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①⑦王尚文《“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语文学习》,2003.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4页
③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9,第62、67页
④王尚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中国教育报》,2004.7
⑤参见巨英梅、刘旭东编著《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第33页
⑥钱吕明《语文意识:通向语感的阶梯》,《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3
浙江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32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