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文言文注释辨证四则
作者:连劭名
一
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蔺相如的意思是说秦国自古以来历代二十多位君王,都是不讲信义的人。因此,恐怕被秦王欺骗而有负于赵国,已令人秘密持和氏璧逃回赵国。
“坚明约束”,课本注释:“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约束,名词。”其说不确。约、束同义,东汉刘熙《释名·释书契》云:“约,约束之也。”所谓“约束”指盟誓之辞。古代凡有重大事件,当事双方制定条约,然后举行宗教仪式,歃血为盟,表示共同遵守的决心。《吕氏春秋·淫辞》云:“秦赵相与约。”高诱注:“约,盟也。”《周礼·太史》云:“凡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有约剂者藏焉。”郑玄注:“约剂,要盟之载辞及券书也。”约与剂是两种文书。约即要盟之载辞,也就是今语所说的条约。
“明”字在文中不是“明白”之义。《释名·释言语》云:“盟,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明”义同“信”,《诗经·黄鸟》云:“此邦之人,不可与明。”郑玄笺:“明,信也。”《周礼·秋官·序官》中有“司盟”,郑玄注:“盟,以约辞告神杀牲,歃血,明著其信也。”《国语·鲁语》云:“盟,信之要也。”《左传·定公八年》云:“盟以信礼也。”杜预注:“信,犹明也。”
最能说明“信”义的解释也见于东汉刘熙的《释名·释言语》:“信,申也,言以相申束,使不相违也。”又如《国语·晋语》云:“定身以行事谓之信。”《白虎通·情性》云:“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综上所述,可知“坚明约束”应是指坚守盟誓之约。
二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后面引用了“太史公曰”一段,以作参考。文中说:“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课本注释:“知死必勇,既知自己将要身临死地而依旧泰然处之,必然是大勇之人。”又说:“这两句意思是,死并不是难事,在临死之前能从容接受死的来临才是难事。”其说可商。
“知死必勇”是指身临绝境,必然勇敢,奋不顾身,以求脱生。“处死者难”,凡身处死地而能头脑冷静,采取明智的处理措施,这才是最难的。
三
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说: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盖自怨生也”,课本注释:“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将“盖”解释为“大概”,是推测之辞,不符合原文之意。
今按:“盖”作副词用,表示对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作总的判断,此处可译为“完全”,即屈平作《离骚》,完全是从怨愤而产生的。“盖”字的这种用法又见于萧统《文选·序》:
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
“盖”解释为“大概”时,与反问句相连,表示推测,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云:“舜目盖重瞳子,盍兴之暴也?”《旧唐书·魏征传》云:“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四
高中《语文》第一册《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课本注释:“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言,助词。”不确。驾同加,《庄子·庚桑楚》云:“譬诸饮药以加病也。”《释文》云:“加,崔本作驾。”《吕氏春秋·贵因》云:“不可以驾矣。”高诱注:“驾,加也。”可知“加言”犹“多言”。《说文》云:“加,语相增加也。”《礼记·少仪》云:“其禽加于一双。”郑玄注:“加,犹多也。”
下文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更可说明将“驾言”解释为“驾车出游”是错误的。
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 1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