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对文言判断句的误解
作者:曹伯高
误解一:判断句中的“者”都帮助表示判断
人教社2003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文言常用句式》认为《鸿门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是用“……者,……也”表示判断。2000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常见文言句式》除有上例外,还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在句尾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蔡镇楚《中学生文库•实用文言语法表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除有上述两例外,还认为《晏子春秋》“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弈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是“谓语之后将语气词‘者’‘也’连用,表判断”。
上面的例句都是判断句,但其中的“者”却都不帮助表判断。
文言中的“者”有两种用法。一作代词。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认为,“‘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一作助词,语气助词。王力《古代汉语》认为,文言判断句“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对于上述观点,无人表示异议。关于第一种用法,人教社2000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人、事、物。可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等”。关于第二种用法,人教社2000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与2003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都认为,文言判断句“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示停顿”。
很清楚,判断句“……者,……也”中的“者”只能是语气助词。同样,与“也”连用,位于句尾,一同表示判断的“者”也只能是语气助词。一是两种不同位置的“者”作用相同,都帮助表判断;二是文言中常有句尾两个甚至三个语气助词连用以加强语气的情形。
由此可见,文言判断句中并非所有的“者”都帮助表判断,只有作语气助词用的“者”才帮助表判断。这是毫无疑问的。
如何区别“者”是代词还是助词呢?只要看“者”能否去掉。能去掉的是助词,不能去掉的是代词。(详见黄德焘《新高考文言文得分技巧•‘者’作代词助词之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显然,上述几例判断句中的“者”都不能去掉。因为它们分别与动词短语“夺项王天下”、形容词短语“齐国之美丽”、动词短语“齐之习辞”“通国之善弈”组成“者”字结构,组成名词性短语(《实用文言语法表解》分别译为“夺去项王天下的人”“齐国最美丽的人”“齐国最善于辞令的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去掉“者”就不再是名词性短语,意思就改变,整个句子就不通(主谓搭配不当)。所以这些判断句中的“者”都是代词,不帮助表判断。人教社2000版、2003版高中《语文》所举“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例,才是真正分别用“……者,……也”和连用“者也”表示判断的,因为这两例中的“者”都是语气助词,都可以去掉,去掉之后不改变句意,整个句子仍然通顺(主谓搭配得当)。
误解二:否定副词都能表示否定的判断
人教社2000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常见文言句式》认为,判断句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予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非”“未”“弗”“无”“莫”等都是表否定的副词,但除了“非”,其余的都不能表示否定的判断。
王力《古代汉语》认为“古代汉语判断句……用副词‘非’字来表示否定”,认为“这种用法的‘非’字”“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古代散文选(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在附录《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中论述“判断句的表示法”时只说“有时候表示‘不是’,用‘非’”。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则强调指出,文言判断句表示“否定的句子非用连系词‘非’字不可”。
显然,只有“非”这个否定副词能译成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其余的都不能。既然如此,“非”以外的否定副词如何能“表示否定的判断”呢?也许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所以2003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文言常用句式》将原论断改为“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断”,其余的统统删去。
由此可见,并非所有的否定副词都能表示否定的判断,只有“非”字才能。这也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