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课例一:慢慢读,欣赏啊!

作者:周保华




  下面,我们再一起读这段最后部分:湘云与宝玉的对话。3分钟。
  师: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11:这里的对话突出表现了湘云的心直口快。她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也不怕宝玉尴尬,个性直爽。
  生12:湘云说话俏皮,她其实在调侃宝玉。
  师:在《红楼梦》众多的评点本中,脂砚斋的批本是十分重要的一家。据说他是《红楼梦》最早的读者之一。脂砚斋在此处评道:“豪爽情形如画。”不过,我觉得这豪爽中倒有那么点酸溜溜的味道。还读出了别的吗?(班上又陷入沉默)
  师:我觉得宝玉的那句“罢、罢、罢!不用提这个话”很有意味。你们想想,在湘云与袭人谈得热火的时候,那位宝兄弟一言未发,可能只是嬉笑呆听吧。现在一听湘云说及父母没了,见眼圈也红了,就急忙插话,还一连用三个“罢”字。他为何要如此这般呢?我想听听同学们的理解。
  生13:宝玉非常怕林妹妹听见湘云称赞宝钗而不高兴。
  生14:是怜惜湘云,怕她因家事伤感,所以急忙插话,不让她再说下去。
  生15:这样说不合理。要是这样的话,那湘云不是错怪宝玉了?袭人也是赞同湘云的呀。
  生16:我认为他们说的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宝玉是怕林妹妹听到了“没了父母”这样的伤心事,又自我感伤起来。从《林黛玉进贾府》里我们知道,黛玉病若西子,如弱柳扶风,又最多愁善感。毕竟宝玉是最知林妹妹,又最疼林妹妹的。(师生都鼓掌)
  师:大家都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尽可能设身处地揣摩宝玉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理解就比较能贴近人物真实。在彼时彼地,我想这几种可能宝玉或许都有。这正体现了宝玉此刻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感受到了一位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几点感想
  
  1.教学内容的选取似易实难。说易是因为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各册编有总的“说明”和“单元说明”,还有《教学参考书》。这些都是与原有“教学大纲”相配套的,指导着教师们的具体教学。说难是因为:1)《语文课程标准》目前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框架,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内容;现有教材的相关说明也并不与新课程标准一致。2)单篇课文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正确、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否合适,都缺乏科学的指导。3)作为指挥棒的“高考”与这些“说明”“标准”的关联性并不强。为了应试的需要,教师们常常需要另搞一套。看来,语文课程内容的现实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关于细读:1)细读要平中见奇,要特别关注那些看似平常的细微之处,而不能仅仅关注课文中所谓“精彩”片段。这在文学经典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经典几乎处处精彩。生3抓住“擎”和“默默不语,正自出神”品史湘云的细腻心理,生8抓住“阿弥陀佛,冤枉冤哉”品湘云之音容笑貌及在教师提醒之下学生从“罢、罢、罢”三字品宝玉急切复杂的内心世界等等,这些都是十分精彩的。
  2)要心中有“人”。细读当然要品味语言,涵泳语词,但更核心的,我认为是要心中有“人”。有人说,“感悟语言,实质上是在感悟生命;如不能感悟生命,便不能感悟语言的精髓。”④因此要设身处地感受文本生命,读出人物个性。同时还要心中有“我”,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这样阅读才能将心比心,以诚相对,从而感受生命的律动,感悟心灵的碰撞,感悟精神的漫游。这是阅读中的生命意识。
  3.与学生一道。课堂阅读的主体当然是学生,文本对话是课堂多重对话中的核心,所以鼓励并引导学生用心去读、自由言说就显得极为重要。但同时,教师不仅是一位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还应该是一位平等的参与者。斯腾豪斯说:“(教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⑤在细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发言,还要进一步细读文本,适时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新感受、新发现,以强化对话提高互动的有效性。那种让教师缺席的所谓“创新课堂”绝不是真正的创新。
  面对经典,让师生一道细读吧!
  
  ①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第321页、323页
  ②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8页、16页
  ④巢宗祺主审、黄孟轲主编《人生平台上的语文》,科学出版社,2002,第97页
  ⑤赵志伟《高中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大出版社,2004,第166页
  浙江宁波市慈湖中学 315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