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在语文的驮架上
作者:孟庆欣
据说有一农夫,当他看见他的驴子驮着东西愉快地行走时,他继续一两一两地不断增加它的负担,一直到后来,这驴子担负不起这重量而倒下了。
联想到我们的语文,真的很像那头德国的小毛驴,在农夫的带领下,在人们的争吵声中,驮着工具、驮着人文,驮着各种主义、驮着多项目标,驮着这个“性”那个“化”,驮着生命教育、禁毒教育、环保教育和性爱教育,还驮着教材上的几十个主题,驮着许许多多的东西,或快乐或忧郁地行走在课改的路途上。
毛驴“必然倒下”是哲学家们的一致结论,而我们的语文将会怎么样?是继续边走边驮、走哪儿算哪儿,还是盘点一下哪些是必须驮负的,甚至何妨润滑一下我们语文这涩滞的后背,扔掉一些辎重杂陈?
这恐怕要看“农夫们”的态度了。——那么谁是我们的语文学科的“农夫们”呢?
课改实施四年来,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就大的方面而言,课程标准出台了,对语文性质的认识更加全面,对语文学科特点的表述也更加丰富,考试评价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就小的方面而言,总体上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学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教材的改革更是惊人,比如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作品的比重明显增加,鲁迅的面孔也开始亲切温和起来,对课外阅读的要求也更加明确……但重要的问题是:教师们是否都能把握好、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师们的基本功是否不断地得到增强?教学效率提高了吗?教育质量提高了吗?比如两年前,我们就意识到课堂教学上有脱离文本而进行空洞说教“价值观”的倾向,直到今天在我们征集到的课例中,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有人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用整堂课来讨论“诚信”教育的问题;还有人在45分钟里一气使用20多幅多媒体画面来替代语言材料图解课文《春》;因用了多媒体而取消了自己的板书乃至各项教学基本功都大大削弱的现象也是越来越多……
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常常思考和探索创新与继承的关系问题,因为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了清楚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课改的可持续性发展。就“三维目标”而言,在理念上是有机整体、同时落实;但在具体构建操做的时空上,免不了要有程序,因为第一维目标“知识和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根基,所以要优先落实,这正如楼阁虽是一个整体,但总要一层一层地建起一样。
有的老师称目前有种“泛语文化”倾向,说得一点不错。现在语文之“泛”早已“泛”到文本之外,不仅“泛”到教学手段、渠道的滥用上,而且还“泛”到了高考命题中。好好的一个“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文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竟在考查“新知识”的幌子下把语文试题编的像黑话切口一般,以致许多教师学生搞不清楚所问答的题目究竟是考查语文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还是考查计算机的知识与能力、数学的知识与能力……
其实,语文有必要弄得这么繁难复杂、泛化多端吗?什么是语文?语文不就是语言和言语吗!如此说来,语文的驮架上该负载些什么,这不是一个应该十分清楚的问题吗!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在课改的过程中,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教师并没有多少施展的余地;教师们的创造空间主要还是在“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教学设计”这一环节上,而这恰恰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一环。从这个角度讲,谁是语文学科的“农夫”呢?只有语文教师才是,是语文学科的“挥鞭”人物。说到这里,我们终于找到“皮鞭”与“教鞭”的共同之处了。
我们在这里推荐三篇教学案例,并不是说教者的设计与实施有多么完善,只是它们各以不同的角度告诫我们:要重视文本、重视“双基”、重视教学基本功、重视在继承基础上的守正创新。因为这些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大有好处的。